11月20日,正值彝族的新年,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永勝鄉花茨村的5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迎來了碩果——57戶197名貧困村民通過種植菌菇,人均增收2300多元。
花茨村貧困村民的腰包鼓了,與鄰村大瓦山食用菌基地密不可分。
在永勝鄉大坪村海拔1800米的大瓦山食用菌基地里,126個有機食用菌大棚整齊排列,其中12個“扶貧菌棚”由花茨村投入建設,讓村民不僅增加收入,還學了技術。
為了更好地幫助貧困村民脫貧致富,金口河區根據自身實際,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并發展“飛地產業”,實現貧困村民易地生財。大瓦山食用菌基地的“扶貧菌棚”就是“飛地產業”扶貧的有益探索。
探索平壩菌棚“飛”上高山
盡管正值彝族新年期間,但大瓦山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范玉平卻忙著為專合社的農產品跑銷路。
2013年一次外出考察中,有著多年食用菌種植經歷的范玉平在海拔近2000米的金口河山區發現了商機。
“食用菌在溫度較低的季節量產,可錯峰上市,賣出好價錢。”范玉平還看中了大坪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海拔高、溫度低,“這里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擁有菌菇適宜的水土。”
說干就干,2014年開始,范玉平成立了大瓦山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60畝建立了食用菌生產基地。
經過一系列的探索,終于,范玉平看到了成效:“平壩地區的食用菌袋平均每袋利潤一兩元,高山食用菌的菌袋平均每袋能賺兩至三元,年產兩到三季。”銷售情況也非常理想,“賣到重慶、西藏、青海等地,產品供不應求。”
如今,大瓦山食用菌基地里,農事體驗園、產品加工區、山珍品嘗館等配套設施齊全,年產食用菌1000多噸,年產值800余萬元。
為讓更多村民分享致富成果,范玉平帶動大坪村20多戶貧困戶種植食用菌,并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80余人,人均務工月收入為2000余元。
帶動貧困村資金“飛”進菌棚
大坪村的村民鼓了腰包,鄰村花茨村不禁“眼紅”,“能不能跟著致富能人一塊干?”
金口河區區委副書記唐啟洪介紹,金口河區山地面積占99%,海拔相對高差2791米,不少農村交通不便,資源相對匱乏,很難實現農業規模化發展。
2016年起,金口河區探索發展“飛地產業”扶貧方式。“先讓產業‘找’地點,再讓貧困村去‘找’產業。”唐啟洪說,就是整合貧困村資源、資金、資產,在區域內尋找最佳建設地點,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形成的扶貧資產歸屬不變,覆蓋的受益村民不變,實現貧困村民“易地發財”“飛地脫貧”。大瓦山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的就是這樣的方式。
在多方的協調下,永勝鄉花茨村將村里的財政產業扶貧資金、村級產業發展周轉資金投入大瓦山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了12個“扶貧大棚”。
之后,花茨村的能人和貧困戶“認領”這些“扶貧大棚”。大家再各自分工,合作社負責技術指導、品牌包裝和保底回收;花茨村村民負責日常生產管理,并從中學習種植技術、品牌經營等知識。
學成后,這部分村民再回到花茨村帶領更多人發展食用菌種植,既盤活了村級資金、擴大了收益,又建立起村級產業。
據悉,2017年,金口河區大力推進“飛地產業”扶貧方式,整合涉農資金、扶貧資金等各類資金2300余萬元,分別在永勝鄉和平村、永和鎮勝利村、共安彝族鄉文店村等實施中藥材、優質核桃、油用牡丹、老鷹茶等“飛地產業”扶貧項目9個,覆蓋23個村2510名貧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