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傳來喜訊,“常山猴頭菇”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準注冊,成為常山縣繼“常山胡柚”“常山山茶油”和“常山銀毫”之后的第四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至此,“常山三寶”全部取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規定,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地理標志也可以說是一個地區特色產品象征性的“名片”,申請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是目前國際上保護特色產品的一種通行做法。通過申請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與保存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地理遺產,有效地保護優質特色產品,促進特色行業的發展。
猴頭菇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明、清時皆以“山珍”被列為貢品。1979年,常山縣利用金剛刺釀酒殘渣培育出猴頭菇,而后經紫外線誘變選育出“常山猴頭99號”菌株,至此常山猴頭菇正式面世。1984年,常山猴頭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品嘗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濟慈,全國政協副主席費孝通等大批領導及知名人士參加,會上嚴濟慈題詞:“常山猴頭、浙江一寶”。1985年,清宣統帝溥儀之弟溥杰為常山猴頭菇題字:“山珍猴頭、海味燕窩”。猴頭菇不但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還有藥用價值,對慢性胃炎等多種消化道疾病均有較好療效。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常山縣的猴頭菇栽培量曾為世界第一,名聲在外。
作為常山的特產,常山猴頭菇質地細嫩、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常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戴根林介紹,近年來,在常山縣委、縣政府的強力“助攻”下,常山猴頭菇先后搭乘互聯網、電商的東風,“捧出”金山銀山。上世紀八十年代,常山猴頭菇產業發展迅猛,栽培量世界第一,是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來源。
近年來,常山縣深入踐行“八八戰略”,加快綠色發展,大力實施振興“常山三寶”戰略,常山猴頭菇產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常山猴頭菇”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注冊成功,為進一步打響“常山猴頭菇”品牌,推動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