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国产精品天干天干,亚洲av永久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專題推薦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圓滿落幕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圓...

    2025食用菌市場征訂季火熱開啟

    2025食用菌市場征訂季火熱開啟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里龍江省食用菌協會第三屆二次理事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里...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食藥用菌與林下經濟發展研討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食...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成立暨2024食用菌產業數智化創新發展大會勝利閉幕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成...

    彭兆旺: “菌業袁隆平”的扶貧路

    發布時間:2018-10-1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2018年4月,在以“新時代新菌業新作為”為主題的2018中國國際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博覽會上,“香菇菌棒袋栽”技術創始人——福建省古田縣大甲鎮農民彭兆旺被授予全國食用菌行業“工匠精神獎”。
        彭兆旺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于食用菌技術創新,用自己追求極致的精神和孜孜以求的行動砥礪前行,詮釋著菌業的“匠技和匠心”。他發明的“香菇菌棒袋栽”技術,改變了全世界食用菌產業的格局,促使我國取代了日本原世界香菇產業霸主的地位,香菇成為我國生產區域最廣、總產最高、影響最大的食用菇類。著名蕈菌學家張樹庭教授曾這樣評價彭兆旺:“袁隆平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彭兆旺解決了貧困山區農民收入的問題。”
        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兩次到彭兆旺家中看望他,鼓勵他“讓山區農民擺脫貧困,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致敬這位長期默默無聞耕耘于鄉村科研一線的平凡農民。他的樸素、誠實、嚴謹、和善讓人親近,他對農村、對家鄉有著赤子般情懷讓人感動,他對扶貧事業猶如“滴水穿石”一般的堅毅而讓人欽佩,一如他的兒子所言“父親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不爭名逐利、埋頭苦干、默默無聞,懷著一棵善良而悲憫人的心”。
        一個“瘋子”的八年“折騰”
        1990年10月25日,全國香菇生產專業會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香菇年產量突破萬噸,居世界首位,成為香菇生產大國。”業界都清楚,助力我國香菇栽培飛躍發展的領軍人物,是福建省古田縣大甲鄉農民彭兆旺,他所成功研發的“香菇菌棒袋栽”技術被稱為“生物原子彈爆炸”,標志著結束了近千年來香菇祖師爺吳三公開創“段木栽培香菇”的歷史。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贈詩如此贊賞:“林茂菇豐非夢想,禁段木興菌棒。三公有知應嘆,功歸彭兆旺。”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金霞對彭兆旺這樣評價:“中國近代對食用菌作出了革命性貢獻的人是彭兆旺,而不是我們這些專家教授。”
        這種袋栽香菇新技術,是以雜木屑及農作物秸稈麩糠為原輔料,人工合成后裝入塑料薄膜袋內作為長菇的載體,單產比段木栽培法提高10倍以上,生產周期比段木法縮短三分之二。這一創舉為山區農民開辟了一條致富門路,極大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的騰飛。
        在這袋栽香菇成功的贊美聲中,誰都不會忘記此項技術的發明者彭兆旺,在這其中嘔心瀝血付出多少艱辛,熬過多少不眠之夜。彭兆旺生于古田縣赤貧、落后、閉塞的山旮旯——大甲鄉(現為大甲鎮)大甲村。大甲鄉可謂貧苦之大名甲于古田,因為僻遠而人稱“古田的西伯利亞”。閩東方言順口溜道出了當時的貧困——“吃的甘薯飯,穿的粉袋裳,住著低瓦房,烤火籠取暖。”“若要蓋竹(大甲)興,除非黃土變黃金。”
        “幾乎沒有菜吃,就炒鹽巴下飯。就是炒菜也沒有油,一塊大肥肉在熱鍋一擦后再炒菜,擦的次數多了,那塊大肥肉都變黑了。沒有衣服穿,就把尿素袋拿來染色作褲子穿。小時候哪有什么理想,夢想就是填飽肚子。”彭兆旺平淡地講述著。鄉鄰們是以炒鹽巴當菜下地瓜米飯,其困頓貧窮之狀無以言表,是當今過著幸福生活的人們無法體會的。當年,大甲人找不到致富的門路,失去的還有信心。
        “我二哥高中畢業后,沒有錢讀書,由大隊保送到福建農學院學習。”1965年,彭兆旺的二歌彭兆燧從福建農學院畢業,帶回一支銀耳試管,并說這個能在木頭上長出白木耳。“當時,我哥哥是想在生產隊里進行試驗,可是生產隊不同意,于是自己動員了11戶農民聯合起來搞一個試驗,我全程參與了。”彭兆旺看到哥哥彭兆燧指導農戶試驗栽培白木耳,結果白蓮花般美麗的銀耳終于在段木上“開了花”。所種植3立方米的段木白木耳,拿到南平地區供銷社里去賣,收入了1800元。這使彭兆旺對食用菌栽培產生濃厚的興趣,思考著如何以此為突破口來改變家鄉祖祖輩輩過著的貧窮生活。
        彭兆旺回憶說:“上世紀70年代初,我們村里有少量人工段木栽培香菇,地點是在山上樹蔭下,所產香菇質量比較好,每百斤段木可生產干香菇1.8斤左右。我就思考香菇段木栽培資源會越來越少,如果能利用木屑培養料栽培、室外出菇,既能大面積栽培,農民容易接受和掌握技術,而且還要能保證香菇品質,該多好。”
        197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彭兆旺無意中發現,古田農民相繼開始發展木屑瓶栽銀耳。此時的彭兆旺喜出望外,一個大膽的設想激蕩于頭腦中:砍樹種菇危害社會,安全事故頻發,也嚴重破壞森林、生態,能不能用木屑瓶栽香菇。然而,銀耳是定位長耳,一瓶只長一朵,而香菇則是不定向長菇,兩個品種的生物特性截然不同。他苦苦尋找段木的替代品,他自鄉里鋸板廠取了一些被到處丟棄的木屑,并加入棉殼、麩皮等營養物,通過各種容器進行試驗栽培對比,終于得到結論是塑料薄膜制成袋,裝入培養料,最為理想。由此,他產生了模仿段木制作菌棒而袋栽香菇的理念。
        然而,袋栽香菇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塑料袋規格多大多長為適?剛開始,他仿照段木栽培香菇一樣的規格,制作了長達100厘米、口徑25厘米的特長塑料袋,裝滿木屑后搬來搬去,破的破,斷的斷,300多袋只剩下20多袋。由于這種料袋過于長且大,滅菌不徹底,結果雜菌污染嚴重而失敗告終!
        彭兆旺并不灰心,繼續開展研究試驗對比,終于認定料袋規格徑寬15厘米、長50厘米最為適合,滅菌效果好,敲定了料袋大小標準。
        當時,沒有滅菌設備,只能在炒菜鍋蓋上木桶當作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滅菌灶,從而導致了蒸煮不透、消毒不好,接菌種后不見菌絲走動,雜菌滋生。他說:“像這種失敗的原因好找,把塑料袋改小就是了。難的是掌握香菇的生長規律,比如它對水分、變溫、光照等的要求,這沒有細心觀察、認真讀書、融會貫通是不行的。”
        袋栽香菇需要脫袋后,菌筒轉色才能長菇。為了摸索菌筒轉色規律和管理方法,他日思夜想,經常半夜三更獨自進菇棚掀起菇床上罩膜,摸索人為控制晝夜溫差參數,研究人工溫差刺激催蕾技術環節,促進菌筒轉色長菇。
        有一次試驗,接菌后不見菌絲走動,噴水后長出綠霉來,晾干又長不出香菇,結果只好一袋一袋扔到溪邊。是什么原因失敗,彭兆旺冥思苦想……想不到他扔掉的木屑袋,被鄰居撿去一截放在室外竟然長出幾朵香菇來。
        這是失敗中開出的希望之花!彭兆旺驚喜之余細心觀察,發現它被溪水浸過。這時,他想起前年自己聽到一個釣魚人說,溪里漂浮著木頭,上面長著香菇。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彭兆旺一口氣跑了30多公里路,沿溪而上追尋。他到溪里把它撈上來一看,不是木塊,是上游寧德縣中洋鄉人培育段木香菇菌種用的菌塊。菌塊經水一浸,香菇吸足水分,長得可厚實哩!一個偶然的契機,使他悟出其中的奧妙:香菇一如人一樣需要“喝水”,要給培養基浸水!
        闖過了浸水關,又遇光照關。放在室內培養的木屑袋長出的香菇,菇腿又長又細,菇傘又白又薄,湊近鼻子嗅嗅沒有什么香味。這不成了長腿的銀耳嗎?那時的彭兆旺飯吃不下,頭發長了忘記理,白天鉆進菇房不出來,晚上翻書到凌晨不想睡。一天夜里,他翻開近700年前王楨(元代農學家)著的《農書》,想看看老祖宗是怎么講的,忽然一行字跳進他眼里“……但取向陽地,擇其所宜木伐倒持斧砍,以蒿葉覆之……”他心頭一亮,這不是說種香菇不能只注意干濕度,“但取向陽地”——要有光照、“蒿葉覆之”——適度遮蔭。思路通了,他跳了起來,種香菇不能像種銀耳,要讓它回歸到大自然中去生長。彭兆旺在田里搭起一座茅棚,“三分陽,七分陰,花花陽光照得進”,人為地為香菇生長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這樣,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香菇對濕度、溫度、空氣、光照等生態條件的要求。經過反復試驗,終于研發形成“室內培養菌袋,野外搭棚脫袋長菇”的一種菌棒香菇新技術。
        曾經的千辛萬苦,如今在老人眼中已“神馬都是浮云”——當年,沒有專業知識、沒有信息來源、沒有資金、沒有設備,白天干農活,晚上堅持研究,熬過無數不眠之夜。為籌資金,他變賣了家里準備建房的木料、磚塊,被父親打了耳光。“整個村里都在議論,搞了這么久時間,沒有搞出一點名堂,這是一個瘋子。做了失敗,失敗又做,不服氣。”試驗的菌棒被公社“割了資本主義尾巴”,他被當成改造教育的對象,在大甲五境堂“被學習”近半個月……
        失敗和挫折并沒有削弱他的意志,他初心不改,鍥而不舍,從未停止過對菇類栽培技術的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達8年的研究探索,1978年初試成功,1981年他的技術進一步完善與提高,實現了“純菌種栽培、集中發菌、室外脫袋出菇”,產生了巨大的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
        這一年,彭兆旺試栽培香菇9000袋。他自制栽培種,經接種培養后搬進野外棚內,脫袋、轉色培養出菇,長勢良好。高興之余新問題又起,菌筒長菇采收二輪后久久不見菇蕾。彭兆旺納悶,一個菌袋只能產出這么多香菇?他反復琢磨,日夜思索茶飯不香。一天,他帶著不愉快的心情沿著村前漫步,無意間發現不長菇的菌筒被棄到水潭邊卻長出很好的香菇。他心里的疙瘩一下子打開了:產菇后的筒內不長菇的原因,是基質水量不足。由此啟迪,他研發了菌筒浸水繼續長菇這一技術。
        1982年,彭兆旺動員鄰里親朋6戶,將自己的6000元借于他們,又將自己的住房作抵押,在農村信用社貸款2萬元作為啟動資金,一起合作栽培香菇,自己做技術指導。經過一年的努力,6戶人家均成為萬元戶。次年,彭兆旺把栽培技術推廣給本鄉的70多戶農民,當年栽培成功率達96%,引起了大甲鄉政府的重視。
        1984年,大甲鄉黨委書記、鄉長三顧茅廬,邀請彭兆旺主持成立大甲鄉食用菌公司并任總經理,帶領農民脫貧致富。“鄉里很重視,把鄉政府秘書的辦公室搬出來作為我們的菌種室,把鄉政府的大禮堂拿來發菌,把政府門口的操場拿來建出菇棚。”菇農種植香菇成本從信用社貸款,由菇農5戶一組連保;菌種由公司統一制作,按成本價供應生產戶;機械設備、生產輔料,以進貨價按需發給生產戶;發放給菇農的輔料、菌種等資金待收成后收回;組織技術人員分成16組到各行政村作現場技術指導等等。
        于是,彭兆旺的這一新技術,讓全鄉栽培的香菇像滿園春色的鮮花,一夜之間開遍田野、庭院。近水樓臺的大甲鄉農民首得實惠,據《古田縣志》記載:“1986年菌棒香菇技術推廣到各鄉鎮,全縣有占總農戶25%的農民18000戶,栽培3778萬袋;1987年全縣有32258戶農民栽培香菇8400萬袋,占農民45%;1988年后每年栽培1億袋,居全國首位。”
        一石激起千層浪,脫貧率之高,引起了寧德地區領導的高度重視。1985年寧德地委副書記、地區行署專員陳增光號召地區七個縣的山區以這項技術作為脫貧致富的主力來抓,并稱贊彭兆旺是“菌業發展革新者,香菇生產帶頭人”。
        彭兆旺的足跡遍及家鄉古田縣大甲鄉的山山水水,并把技術無償奉獻給父老鄉親。到1986年全鄉有幾千戶農民靠袋料菌棒栽培香菇脫了貧,當年全鄉總產值和人均純收入比1981年翻了5倍。1986年,彭兆旺應福建省政協的邀請到龍巖地區、南平地區及上杭縣等進行香菇扶貧培訓。他親自授課,下田指導,龍巖地區準備了2萬元培訓費給他,他卻分文不取。由于他在全省扶貧事業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省政協授予彭兆旺扶貧“孺子牛”稱號。
        由于彭兆旺菌棒技術對當地農民擺脫貧困起了巨大作用,他被評為寧德地區優秀黨員,在寧德地區黨代大會上專門發言介紹他的事跡,引起了時任地委書記習近平的重視。
        1988年的一天,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來到古田縣大甲鄉,考察了菇農種植香菇的情況,走訪了彭兆旺的家庭,并表達了政府的關心。“他很‘奇怪’。來我們這里,不跟鄉政府打招呼,也不去鄉政府里面,就兩個人,另一個可能既是駕駛員又是秘書。兩個人就到菇棚里面去看了以后,來找我,跟我了解情況。”
        習近平在與彭兆旺的交談中,詢問了有關香菇菌棒栽培問題:“這個香菇種植扶貧的項目怎么樣?”“如果推廣發展栽培,那么失敗的風險大不大?”“推廣種植,經濟效益怎么樣?農民收入增加多少?”“這項技術,對農民來說好不好?學習和操作簡單不簡單,容易學會嗎?”“推廣種植香菇,對農民來說成本高不高,農民能不能接受?”習近平詳細了解了該項技術推廣的難度和風險狀況,勉勵彭兆旺再接再厲,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鄉村脫貧致富。特別是要針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古田縣農民進行一幫一、以一帶十方式,讓他們種香菇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的生活。在與習近平的交流中,彭兆旺謙虛地說:“這項技術的創新,包含著各級領導的支持和菇農們的實踐,不能歸功于我一人。”
        同年的另一天,習近平再次到古田縣,深入大甲鄉食用菌公司調研,考察食用菌項目到底是否適合推廣。離開時,他握住彭兆旺的雙手說,這項目不錯,要盡快將“香菇菌棒袋栽”技術推廣到全國各地,為更多山區農民脫貧致富作貢獻。
        幾天后,寧德地區就將此項技術列入閩東地區“星火計劃”項目。過了幾天,彭兆旺就接到寧德地區食用菌辦主任通知,請他到閩東各縣為山區農民作專業技術培訓。很快,在全區七個縣全面推廣菌棒栽培量達1.8億個(袋)。“幾次到地區開會,習近平看到我,招呼我在他身邊坐下,向我了解有關技術與扶貧情況。”
        彭兆旺香菇室外木屑袋栽技術的突破,使大甲人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曙光。一時間,大甲成為全縣、全省乃至全國關注的焦點,客商們蜂擁而至,形成了一條菌種供應、香菇種植、市場銷售的產業鏈,大甲香菇聞名遐邇,經濟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古田縣每年栽培香菇超過1億個(袋),三分之一農戶從事菇業。
        由于香菇對扶貧產生了立桿見影的效果,習近平的著作《擺脫貧困》一書中有6處提到香菇與食用菌產業。由習近平主持編纂并作序的《滴水集》、《閩東四十年》均提到彭兆旺及香菇產業,特別是《滴水集》一書中有5頁專門介紹彭兆旺與他發明的香菇技術的扶貧事跡。
        閩東地區菌棒香菇迅速發展,促進了福建許多縣市的香菇栽培。1996年福建省香菇栽培量達到6億袋,占全國香菇總栽培量的“一半江山”。很快,香菇成為福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具有特色的支柱產業。隨后,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廣東、河南、河北等省區,先后派員來到大甲參觀學習。彭兆旺毫無保留地傳授,促進了香菇袋栽新技術迅速傳遍省內外。香菇產業的發展,致富了一批“職業菇農”。
        古田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余榕梅說,彭兆旺的科學精神令人敬佩,但他不慕私利、公而忘私的品格更是令人肅然起敬。1985年,美國有人通過報道了解到“香菇菌棒袋栽”技術問世,特寫信邀請彭兆旺去美發展,并在美申報專利。彭兆旺沒有為名利所動,還是選擇留在國內發展。從1986年至1992年,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公司免費為他們提供雨鞋、雨傘,免費食宿,免費培訓“香菇菌棒袋栽”。
        1987年3月,寧德行署授彭兆旺的發明為“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10月26日,國家科委在西安舉行的首屆“星火計劃”成果展覽會上,彭兆旺發明的“香菇菌棒袋栽”榮獲金獎。同年9月,農業部授“香菇菌棒袋栽”技術以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年4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彭兆旺“全國科技致富能手”的稱號,當年還被古田縣大甲鄉聘為科技副鄉長;1991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評其為勞動模范;1991年10月,國家科委評他為“全國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
        香菇,又名香蕈,素稱“山珍之王”,在我國人工栽培歷史悠久。食用菌專家阮毅說,彭兆旺發明的“香菇菌棒袋栽”技術,直接推動香菇袋料栽培在我國大江南北迅速普及推廣,很快就打破了千百年來段木栽培香菇的歷史,引來中國香菇產業發展中的“80年代春天”,并成為世界食用菌栽培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彭兆旺也由此被譽為“當代菇神”、“菌棒食用菌產業之父”。
        千蕈盛開惠萬民,不上瑤臺富窮鄉。這么多年來,中央一直把扶貧脫貧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特別是改革開發后,三農問題備受關注。彭兆旺以數十年實踐的積累、觀察、研究,發明的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術引領菌類栽培,實現了產業化,更推動了食用菌產業脫貧。
        1985年,彭兆旺應邀到湖北省隨州市三里崗林站指導香菇菌棒技術。當年這里的農民生活貧困,住的是土瓦房,外面下雨,屋內成水塘。如今,三里崗流傳民謠“一年種菇蓋新廬,二年種菇存銀行,三年種菇奔小康”。隨州市2017年食用菌產值達200億元,曾都區42%的農民種菇脫貧致富。
        食用菌產業是典型的生態扶貧產業,是構建生態循環型現代農業的典型行業,有“點草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之稱,生產方式靈活、規模可大可小、效益高,在精準扶貧和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建設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彭兆旺發明的菌棒技術非常適合于廣大農村脫貧致富,直至今天,菌棒袋栽技術仍在我國農民的脫貧致富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目前,國內不少貧困地方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優勢,把香菇種植作為當地的脫貧產業,香菇正成為我國南北方貧困地區實施產業精準扶貧的助農增收、脫貧摘帽的主導產業。2016年11月,一部名為《一個農民的貢獻》的電視紀錄片榮獲中國“第22屆中國電視紀錄(長)片”大獎,再現了老菇農彭兆旺的菌界生涯與扶貧事跡。
        2003年,彭兆旺成立了上海豐福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實現三代傳承種菇,開始了菌菇產業的現代企業化運營,工廠化香菇菌棒等產品出口歐、美、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彭兆旺的兒子彭澤福年輕有為,還摸索出一條“現代都市林下菌菇產業”發展新路,充分利用林下資源,傳承父親一手開創的“國內制菌包,國外長香菇”業務,推出“移動農業,新鮮到家”的創新項目,推動了城郊農民致富和食用菌休閑文化的發展。看到兒子事業興旺發達,彭兆旺從心底里感到高興。
        路在腳下、希望在前。晚年的彭兆旺,雖生活在古田,但仍然關心農民朋友發展香菇生產,給力精準扶貧,再立新功。令彭兆旺欣慰的是,自己早年的科研技術在今天增強了許多貧困人口的自身發展能力,有效地破解了一些地方脫貧增收難的瓶頸,帶動貧困戶搭上了“脫貧快車道”,奔走在幸福的康莊大路上。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公眾號

    更多資訊 ! 歡迎掃描左上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微信公眾號

    彭兆旺:潛心深耕,一心為菌

    彭兆旺:潛心深耕,一心為菌

    彭兆旺生于福建古田縣大甲鎮大甲村,18歲的他第一次見到...

    2024-06-13 13:29:02

    彭兆旺:率先突破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術 引領群眾通過種菇實現脫貧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福建古田縣大甲鄉(現為大甲鎮)菇農...

    2021-10-21 16:36:35

    “袋栽香菇”之父彭兆旺: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袋栽香菇”之父彭兆旺: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在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和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攻堅戰...

    2020-06-11 15:11:16

    彭兆旺:科技創新功在千秋 木屑香菇名揚海外

    彭兆旺:科技創新功在千秋 木屑香菇名揚海外

    彭兆旺:科技創新功在千秋 木屑香菇名揚海外姓名:彭兆旺...

    2019-09-27 15:50:15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