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西省廣昌縣,會嗅到空氣中彌漫著絲絲鮮香,那就是廣昌有名的特產茶樹菇的氣味。
廣昌境內密林地區茶樹蔸部生長的一種野生蕈菌——茶樹菇,營養與保健價值很高。1993年廣昌縣農民謝遠泰成功研發出人工培育茶樹菇菌種,從此茶樹菇人工栽培得到迅速發展,并且輻射帶動周邊的黎川縣、福建的古田縣等地也成為茶樹菇主產縣。目前,江西省茶樹菇產量居全國第一,約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其中廣昌茶樹菇年種植約2.3億筒,鮮菇產量約9.2萬噸。廣昌縣傳統種植茶樹菇的原料主要以木屑為主,隨著木材價格上升,以及生態林保護趨嚴,怎樣在茶樹菇產業上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清山”,成為擺在當地可持續發展的一道現實難題。
面對這道難題,自2018年8月以來,江西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深入廣昌調查研究,尋找木屑原料的替代品。體系發現,廣昌在生產蓮籽過程中,每年產生蓮籽殼(干)約3240噸,平時都是廢棄成為垃圾或直接焚燒,既影響環境美觀又浪費資源,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經體系研究測定,蓮子殼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經過適宜的技術處理,完全能夠滿足茶樹菇栽培的營養需要。以體系首席張誠研究員為首的團隊,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將蓮子殼粉碎,以多種蓮子殼粉不同配比配方栽培茶樹菇,篩選出了蓮子殼粉適合袋栽茶樹菇的較優配方。研發團隊與廣昌縣江西利財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將科研成果示范應用到該公司的部分茶樹菇包生產、種植中,使公司降低原料成本40%以上,每年節省原料成本約5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據體系產業經濟崗位專家戴天放研究員測算,如將廣昌縣每年產生蓮籽殼(干)約3240噸全部轉化為茶樹菇生產原料,可節省原料成本約120萬元;同時可以節省2300畝的木材,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非常顯著。如果廣昌縣乃至江西省全部茶樹菇包原料都換成蓮籽殼、油茶殼等配方原料,產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將是無法估量的,必將開拓出江西省現代農業“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清山”的新局面,必將成為江西省實施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生態振興、生活富裕”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