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陜西省寶雞太白縣鸚鴿鎮梁家山食用菌大棚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排列整齊的種植棚,一串串黑木耳代料菌棒,耳芽像黑珍珠一樣光亮透明,正要破袋而出。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太白縣鸚鴿鎮梁家山村的山珍種植基地已經初具規模,木耳、香菇長勢喜人。
吃苦肯干 帶領群眾致富
7月17日,山珍種植基地的負責人劉紀東正將早上摘下的香菇裝筐。
梁家山村自然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由于青壯年勞動力不足,村里人只能依靠傳統種、養殖業及外出務工維持生計。2018年鎮村干部外出取經,充分論證研判村域現狀和自然氣候,決定依托優越的自然稟賦資源,發展食用菌種植主導產業,建成食用菌大棚20座,2019年實施了代輔料采購項目。
“當時棚建好了,不少村民心存疑慮,觀望不前。”2019年下半年,時任梁家山村黨支部書記的劉紀東主動請纓,帶動廣大群眾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從村班子里退出干起了合作社的事。“廠子建成了,咱得運作好,讓大家能放心跟著干,才能早日致富。”劉紀東說。
去年冬天,太白縣氣溫最低的時候,劉紀東帶著村民晝夜趕工焊接香菇大棚,一個棚1萬多個焊點,他親力親為。“作為合作社的總負責人,基地從頭到腳哪件事不操心都不行,買鋸末、找技術人員、找銷路、辦各種手續,有時候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為了生產出優質的菌棒,劉紀東白天抽空就看書學技術,晚上守著鍋爐控制溫度。
大膽嘗試 闖出致富路子
劉紀東摸索前進,從菌棒堆放式培養,到吊袋式培養,從模仿嘗試,一步步摸索學習,技術逐漸成熟。原來50平方米的恒溫室只能培養黑木耳菌種5000袋,現在采用吊袋式管理,能培養生產菌種4萬多袋。不僅生產量倍增,而且菌棒受熱均勻,菌絲生長快,縮短了生產周期,避免了地面堆放病媒生物細菌滋生,成活率從80%提高到現在的96%左右。
劉紀東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智慧和經驗,創新種植方式,他大膽嘗試把吊袋式管理培養菌種推廣到黑木耳種植上,在日光大棚里搭起了鍍鋅方管鋼架,把原來的栽培黑木耳變成吊袋式栽培,生產栽培菌棒從原來3000袋提高到1.6萬袋,病媒生物細菌感染大大降低。“木耳菌絲弱,好多人第一年做,都失敗了,沒想到我這木耳長得很好。”劉紀東說。
今年香菇產量最高的一天,劉紀東摘了3000斤鮮香菇。后來干木耳賣了近1000斤,木耳菌棒賣了7萬棒。他的妻子還通過微商打開了干雜果等山貨禮盒的銷路。半年來,基地收入超過100萬元。
基地的建成,不僅滿足了村內富余勞力的務工需求,幫助貧困戶穩定增收,還滿足了全鎮食用菌產業種源需求,鳳翔等鄰近縣區種植戶也前來找劉紀東購買菌棒。這改變了他以前依靠購買別人菌棒的歷史,形成了制種、種植、銷售為一體的“三產”融合態勢,助推產業脫貧步伐,為村級集體經濟賦予造血功能。
“下半年,我計劃擴大種植規模,再建10個大棚,拓展猴頭菇、羊肚菌等品種。同時,根據群眾居住集中、富余勞動力充足的特點,指導貧困戶一邊務工,一邊學習技術,掌握一技之長。最終,轉變‘小事看不上,大事弄不成’的落后思想,激發內生動力,依靠勞動創造財富。”劉紀東笑著說。
(記者 張超 來源:寶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