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種分離培育過程中,要隨時觀察分離物表面長出白色絨毛狀菌絲,淘汰霉菌或細菌污染的培養物。”龐會勤從實驗室的搖床角瓶中取出樣品,一邊用顯微鏡觀察菌種生長情況,一邊指導職工學習觀察食用菌培育常識。這個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村婦女,講起食用菌種培育實驗流程如數家珍。
自2008年到長城源食用菌園區工作以來,在福建食用菌專家的幫助下,龐會勤從一名普通的務工者,成長為園區的核心技術人員,一個人承擔起園區的菌種供應。
“園區年產食用菌1500噸至2000噸,菌種均由龐會勤培育。”長城塬食用菌園區黨支部書記祁宏說,“在龐會勤指導幫助下,園區已成立獨立的菌種研發團隊,打破了菌種依靠外輸的生產瓶頸。”
“當年園區共建了100棟土坯棚,卻沒有人愿意承包,產業發展遇到困難。”祁宏介紹,生產食用菌,這在當時的彭陽農村還是頭一遭,面對新鮮事物,老百姓有畏難情緒,擔心技術難學,生產虧本。
園區建起來了,專家也從福建請來了,卻沒有人生產怎么辦?祁宏明白,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他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組織黨員成立合作社,按照“黨員投資一部分、群眾投資一部分、政府補貼一部分”的方式,對園區生產進行風險分攤,解決了村民生產的后顧之憂。同時,園區發揮黨員帶頭示范作用,組織黨員到福建等地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又把黨員安排到重要崗位,帶動群眾一起參與食用菌生產。
“承包第一年,一棟菌棚一月凈賺1500元,是外出務工收入兩倍多。”2008年,當地村民看到承包食用菌棚有錢可賺、有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放下包袱,紛紛承包菌棚發展生產,在家門務工,實現賺錢、顧家兩不誤。
如今,長城塬食用菌園區已建立起菌種培育、食用菌生產、分揀包裝、冷鏈物流為一體的現代循環產業鏈,并建立起食用菌原料追溯體系,年收購玉米秸稈等農業廢料5000噸。
“園區生產的杏鮑菇、雞腿菇、秀珍菇等食用菌口感滑膩、肉質鮮嫩,暢銷蘭州、西安、銀川等地。其中,杏鮑菇獲得了農業農村部有機產品認證。”祁宏捎帶自豪地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