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祖源在慶元,南菇北移落平泉”。承德平泉的食用菌產業遠近聞名,有“中國食用菌之鄉”的美譽,尤其是臥龍鎮廟后村,雖地處燕山深處,卻是當地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在廟后村標準化菌種廠里,侯斌正在忙活著,只見每個菌種室里都搭著好幾個鋼結構的架子,有4米高,20多層,每個架子上都擺放著菌棒,整齊又立體。侯斌介紹,2013年的時候,他家的菌種廠有30多畝地,如今,又多了30多畝,蘑菇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香菇、滑子菇、花菇都很受市場歡迎。有了蘑菇車間,一年四季都能出菇,現在一個車間的菌棒產量13000多袋,比2013年翻了好幾番。
侯斌家的菌種廠廠房的一側,擺著8臺大家伙,看起來像一個個超大號的烤箱,它們就是空氣能烤干機,專門烤蘑菇的。一臺烤干機一天能烤2000多斤鮮蘑菇,烤24小時,能出三四百斤蘑菇干,這樣就多了一種干菇銷售。
鮮蘑菇不易保存,烤成蘑菇干不但可以及時應對市場波動,價格還更高。這幾年,廟后村的食用菌企業都在這樣延伸產業鏈條,天源菌種廠就是上馬蘑菇干項目比較早的一家,公司負責人于興波說,他們廠一年能產蘑菇干15萬斤,每斤賣到30元左右,銷售額400多萬元。經過加工的蘑菇干被浙江慶元、福建的客商直接拉走,再按不同規格分揀,做成小包裝,出口、進商超。
目前,廟后村一半兒的村民在做食用菌產業,擁有24家冷庫,蘑菇烤干廠15家,烘干機等設施也經歷了從燃煤到電能的迭代。2019年,平泉市淘汰鍋爐不到1000個,其中,一般鄉鎮只有十幾二十個,而廟后村淘汰了229個,由此也能看出廟后村食用菌產業的規模。廟后村黨支部書記于天龍拿出這樣一組數字:北京新發地現在也有1/3的香菇來源于平泉。現在我們食用菌是一個成型的產業,全村食用菌的總產量將近1000萬袋,純利潤3000萬元左右。收入也是成倍增長,后廟村平均2000人口,保守說一個人增加1萬塊錢純收入。
廟后村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勢頭好,菌種廠、冷庫、烤干廠提供了很多工作崗位,村民不愁沒活兒干。就拿侯斌家的菌種廠來說吧,常年有30多個工人,碰上著急的大訂單,還要再找些臨時工。等新的蘑菇車間投產,又得招一批人。
彭忠良就職于上海的閩申公司,他們已經連續三年租下天源菌種廠的部分廠房,在當地大量收購菌菇。“后廟村菌菇數量多,質量很好,我們一天最多的時候能收三大車菌菇回來,3萬多斤。我們把菌菇再加工、再包裝、再發貨,有的出口,有些內銷。” 彭忠良說。
不光平泉的食用菌走了出去,這里的食用菌技術管理員也成了市場的香餑餑。楊福來是廟后村第一批做食用菌的,今年54歲。干了近30年,食用菌產業的每一個環節,楊福來都門兒清。這幾年,他一直在全國各地做菌菇技術管理,去年,內蒙古的一個大型食用菌項目請他去做技術顧問。
楊福來:我們做技術管理是全方位的,從建棚、設置坐標、方位、道路,到制棒、發菌、出菇、銷售,全都負責。像我這樣的技術員是食用菌高級技師,最高級別了,所以在平泉這一帶比較有名氣,外出做技術員月工資至少1萬元。我就實實在做技術,精益求精,因為我想把平泉的食用菌技術傳到更多地方,帶領更多人脫貧致富。
在侯寶蒼標準化菌種廠的車間里,侯斌看著菌棒出神。他心里正琢磨著,給食用菌插上互聯網的翅膀,讓平泉的食用菌產業飛得更高、更遠。“適應當代,網絡銷售,比如說什么快手平臺或者是微信,都是做的這種,快手我們拍了個圖片,擱上購物車。我前幾天還到承德那塊,就是有個淘寶初選會,咱們的產品上那塊去了,也選中了,想往前趟趟,始終在領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