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他是菌草技術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菌草技術之父”。
1983年,林占熺到福建省長汀縣考察。當地民眾希望依靠香菇種植脫貧致富,但砍樹種香菇不僅沒有讓長汀人富起來,反而造成當地生態惡化、土地沙化、懸河高聳,進一步加劇了貧困。回到學校后,林占熺專心尋找林木栽培的替代方案,即“以草代木”的菌草研究。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1986年,林占熺成功發明了菌草技術。
林占熺在查看利用巨菌草碎渣來培育的菌菇。新華社 魏培全攝
隨后,菌草技術開始由福建向全國各地推廣,先后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推廣項目和國家級星火重中之重項目,被中國扶貧基金會列為科技扶貧首選項目。
1996年,福建和寧夏啟動對口扶貧協作。1997年4月,在銀川召開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上,菌草技術被列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
林占熺和團隊一起跋涉千里,帶著6箱菌草草種,前往固原市彭陽縣。他在古城鎮小岔溝村將廢棄的窯洞改造成簡易菇棚,用玉米稈和小麥稈栽培蘑菇。半年內,參加試驗的農戶,每戶收入達2000元。收入最高的農戶,在不到50平方米的菇棚里種平菇,純收入達1萬元,比種植27畝小麥的收入還高。
到2007年,寧夏已有1.75萬戶參與菌草生產,興建菇棚1.75萬個,創產值近億元,種菇農戶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業成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一個重要產業,一大批農戶通過發展菌草生產告別貧困。
有位當地的老人編了一段順口溜,流傳至今——“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共產黨好。”
1986年至今,菌草技術已被推廣至全國31個省(區、市)的506個縣,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戶脫貧致富。而且,“以草代木”培育香菇一項,全國每年就可以少砍樹2000萬立方米。
在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菌草被當地老百姓稱作“林”草。因為林占熺姓“林”,這是他們對中國專家的一種感激之情。
2001年,菌草技術援助項目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落地,掀開了菌草技術國際合作的序幕。20年來,林占熺秉持“發展菌草業、造福全人類”的堅定信念,置生死于度外,多次前往國外,傳授推廣菌草技術。
回憶起中國菌草推廣團隊剛到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時的情形,林占熺感嘆道,“困難重重,甚至有生命危險”。但他們沒有退卻,因陋就簡、因地制宜,使菌草落地生根,很快利用當地野生菌草栽培出了各種食用菌。
宣告成功時,當地召開了五千多人參加的慶祝大會,升起五星紅旗,奏響中國國歌。喜獲豐收的菌農歡樂地呼喊著“中國,菌草”!
2001年至2019年,林占熺先后22次前往巴新組織實施菌草技術項目。如今,菌草、旱稻技術已推廣到巴布亞新幾內亞8個省16個地區累計8600多農戶,3萬多民眾因此受益,還創造了巨菌草產量每公頃853噸的世界紀錄。
建設示范基地、開展教育研究學術交流、實施培訓推廣、推進商業合作與組織會議參觀……以援助巴布亞新幾內亞為發端,從南太到非洲,從南亞到拉美,再到聯合國舞臺,菌草帶著中國人民的大愛和友誼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菌草技術是一項著重扶貧、保護生態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技術。如果說把菌草技術看成是‘魚’的話,我們在援外中不僅給魚,還提供了養魚、捕魚、加工魚的一整個產業。”林占熺說。
至今,菌草技術已傳播至世界106個國家,還被列為“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重要項目。中國先后舉辦了270期菌草技術國際培訓班,在國內外培訓了1萬余名學員。為培養菌草技術專業人才,中國政府還資助11個國家的留學生在福建農林大學完成菌草技術專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