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食用菌資源較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食用菌的國家之一,目前已發現的野生食用菌900多種,實現人工栽培近百種。
而地處南方、氣候溫暖濕潤、境內山多林密的福建,勤勞的人民早早地就發現了食用菌的食用價值并進行栽培推廣。因此,福建一直是全國人工培育種類較多的省份,其中,銀耳、竹蓀、杏鮑菇、海鮮菇、猴頭菇、茶樹菇、秀珍菇、繡球菌等多個品類年產量更是位居全國前列。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食用菌生產已成為福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然而,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食用菌所采用的原料都離不開闊葉林:砍了樹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種,培育菌類。種了蘑菇,就少了樹木,“菌林矛盾”一直是世界級難題。
以福建為例,此前福建全省因此消耗木材一年100萬立方米以上,而全國則達到每年700萬立方米,相當于砍伐了近55萬畝森林。可以說,“菌林矛盾”不解決,食用菌生產就很難得到可持續發展。此時,被稱為“菌草之父”的福建農業大學教授——林占熺發明的菌草技術恰好解決這個難題。
菌草,又名巨菌草,原產于北非,引進改良培育后,在中國大面積獲得成功,是一種適宜在熱帶、亞熱帶、溫帶生長和人工栽培的高產優質菌草。一句話概括就是——這是一種用來培養食用或藥用真菌的草本植物,我們平時吃的各種菌菇極有可能就是“吃”著這種草長大的。
當然,在林占熺教授看來,他的菌草技術可不只是拿來培育食用菌,用他的話解釋:“菌草技術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以草代木栽種食用菌、藥用菌,以草代糧發展畜牧業,以草代煤發電,以草代木造紙、生產板材——也就是用生長快、效果好、營養豐富的草本植物替代樹去做燃料、做飼料等等。這實際上是一個新的生物材料,一種新的農業資源,菌與草交叉的新的科學研究的領域。”
1983年,40歲的林占熺開始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術,他每天工作14個小時,夙夜攻關菌草技術。終于,1986年,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來的香菇在試驗瓶里“破土綻放”,與此同時,一門新的學科——《菌草學》就此誕生。回憶第一次看到香菇長出來的樣子,林占熺說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幸福得不得了。
“菌草”,這條靠福建人走出來的新路,不僅讓全國菌業技術得到了可持續發展,讓更多菌菇能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而且至今菌草技術已被推廣至全國31個省(區、市),506個縣,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戶脫貧致富。
林占熺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的錢袋里。”顯而易見,他做到了。
1996年,在首屆菌草技術國際研討會上,林占熺把菌草的英文名命名為“Juncao”。有人擔心外國人看不懂這是什么,他自信地笑道:“看不懂沒關系,那就讓他們來學吧,我就是想讓世界知道,這是中國人的一個發明。”
如今,菌草技術也已經推廣到了106個國家,正如林占熺所言,打出了中國招牌。巴布亞新幾內亞前國防部部長為了紀念菌草幫他們擺脫貧困,還把女兒的名字改為“菌草”。
在林占熺看來,“菌草技術”的應用絕不僅限于此,他說:“從事了30多年的菌草研究,我的菌草夢說到底就是生態夢。”
從2013年開始,林占熺和他的團隊在阿拉善駐扎了整整9年,摸索菌草種植在防風固沙上的應用,將這一技術進一步用于生態治理。
如今,在黃河兩岸構建綠色生態屏障,菌草技術正在發揮新的作用。漫漫黃沙中一片濃綠,林占熺和研究團隊十幾年如一日默默努力著,今年種植的菌草長勢喜人,在沙漠邊緣營造出一道綠色長城。防風固沙,治理土地沙漠化,改良土壤……綠浪起伏的菌草,給了人們無限的希望。
林占熺在接受采訪時不止一次說過:“我是農民的孩子,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我對農民有深厚的感情,希望能夠發展菌草為農民增加收入做點貢獻,我就是一棵小小的菌草。”
小小的一顆菌草,走出福建,成為了“閩寧草”、“幸福草”、“扶貧草”、“致富草”、“生態草”……半個多世紀以來,福建人以愛拼敢贏的精神,開啟了食用菌發展的飛躍之旅,形成了全國領先的福建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