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才能發展旺,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洪凝街道紅泥崖村依托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立足自身實際,以“支部引領、黨員帶頭、村民參與”的方式發展食用菌產業,用小小蘑菇開辟出鄉村振興致富路。
4月21日,洪凝街道紅泥崖村香菇生產基地里遠遠望去,10余棟標準化香菇大棚在高坡平地中次第排開,微風吹拂,陣陣菇香隨風襲來。棚內,10余名工人正忙碌著將香菇菌棒上架。
紅泥崖村三面環山,土地相對貧瘠,經濟農作物種植受限,村內的青壯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過去,曾被確定為市級貧困村。從2016年開始,紅泥崖村探索實行“互助養老”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等方式,聘請村里有勞動能力的居家貧困婦女與貧困失能老人結對幫扶,實現貧困婦女脫貧和失能老人解困“一舉兩得”。在2021年2月份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紅泥崖村黨支部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鄉村振興路上,如何利用好村內剩余勞動力發展村莊經濟、實現鄉村振興,成為紅泥崖村黨支部書記張守英的一份心頭大事。
經多方考察,結合村莊實際情況,張守英決定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走菌類種植道路。說干就干,她隨即起身前往外地參觀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與外地種植大戶討論食用菌種植相關的情況。
當了解到食用菌種植不受土地性質限制時,她有了充足的信心。回來后,她立即召開村黨支部大會宣傳食用菌種植的思路。起初,她的想法并未獲得大家的認可,認為本地沒有種植蘑菇的經歷,氣候達不到要求怎么辦,種植失敗怎么辦,投入進去虧本怎么辦,她一一耐心解釋,并多次帶領村“兩委”成員及黨員群眾前往外地考察食用菌種植項目,尋找口感最佳的食用菌品種。
為真正打消村民疑慮,她承租街道羅圈新村8座大棚種植羊肚菌和大球蓋菌,并將自家苗圃大棚改造為香菇種植大棚,從山東農業大學請來3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驗種植。
今年以來,羅圈新村大棚羊肚菌產量達到每畝200余斤,大球蓋菇產量達到每畝3000余斤,自家實驗大棚香菇總產量更是達到了2萬余斤,用實際行動展示了食用菌項目落地的可行性。
看到大棚蘑菇試種成功,很多村民都想加入合作社。為鼓勵更多人參與進來,讓村民在家門口致富,紅泥崖村食用菌種植合作社建成菌類種植大棚承包給村民,節省村民建棚、修路、打井等各項前期投入,并提供菌種、菌棒及各項技術支持,確保村民能種出好菇,真正做到了讓村民“拎包入駐”。
目前,紅泥崖村新建了14個食用菌大棚,全部被村內黨員、群眾抽簽承包,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6萬元。同時,紅泥崖村幫扶靈山村修建了5個食用菌大棚,為其提供人才、技術服務,帶動靈山村同步發展。
下一步,紅泥崖村將發揮好典型引路作用,廣泛招引合作企業,在村內建設菌棒廠項目,擴大產業鏈,把小蘑菇做成強村富民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