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河南省洛陽市香菇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2-07-28
來源:洛陽政研與改革
香菇產業是河南省洛陽市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農村特色產業,在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助推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對洛陽市農業產業發展具有一定意義。
一、洛陽市香菇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洛陽市人工種植香菇有幾十年的歷史,特別是脫貧攻堅以來,全市香菇產業迅猛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香菇種植規模和產量由2015年的0.6億袋、4.3萬噸大幅增加到2021年的3.2億袋、32.3萬噸。集中種植程度不斷提高,2015年以前香菇均為分散式種植,2021年規模化種植占比接近50%。銷售范圍不斷拓展,2015年以前主要在省內銷售,2021年銷售范圍覆蓋湖北隨州、山東滕州和福建、廣東等多個地區。產業鏈不斷延伸,2015年香菇產業基本停留在種植階段,無香菇制品和加工類企業;2021年具有初加工類企業10家、專業深加工企業3家,開發了干香菇、香菇粉、香菇醬等多種香菇制品。總體收益不斷增加,2015年產值為5.2億元,2021年產值為29億元、綜合收益突破100億元。
二、香菇產業市場情況分析
香菇是我國生產區域最廣、總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食用菌產品。由于投資少、見效快,香菇產業被作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近幾年全國刮起了“香菇風”。據不完全統計,在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近70%選擇種植香菇,產業呈現“快增長”趨勢。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香菇種植區域遍布全國,形成了以河北、遼寧及貴州為主的夏菇產區和以福建、浙江、河南、湖北、陜西為主的冬菇產區,根據2021年12月中國食用菌協會發布數據測算,2016-2020年產量年均增速約為11%,2020年達到1188.2萬噸,占食用菌產量近30%,占全球香菇總產量的90%以上,產值超過1000億元,相關從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利潤空間大幅縮減。從2016-2020年數據看,各類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漲,菌棒成本增加近70%,土地租金成本增加約25%,人工成本增加60%以上;銷售價格逐年下降,鮮菇價格下跌近25%,干菇價格下跌約17%,凈利潤下降50%以上。
河南省作為全國香菇種植第一大省,產量占全國30%。省內香菇種植以豫西、豫西南、豫南為主,南陽市、洛陽市、三門峽市、駐馬店市年產量占比達70%以上。近年來,西峽、泌陽、盧氏等地多措并舉推動香菇產業發展,在全省甚至全國香菇市場上形成了相對優勢;比如,西峽縣建立了全國最大的香菇集散地,成為全國干香菇的價格形成中心和出口貨源集散中心。盧氏縣建立香菇生產的規范技術體系,香菇標準化生產率超過98%,引進河南信念集團、金海生物等香菇生產龍頭企業,建設香菇精深加工產業園,拉長香菇生產加工產業鏈。
泌陽縣聯合科研中心等推動主栽品種優化升級,推進核心技術示范基地建設,形成了集研發、生產、加工、國際國內貿易為一體的全鏈條產業集群。相較而言,洛陽市香菇產業還停留在較為初級的發展階段,競爭優勢不夠明顯。
三、洛陽市香菇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市場感知不敏銳。雖然洛陽市南部山區適宜發展香菇產業,但各縣所選主要菌種與周邊地市完全一致,同質化嚴重。調研發現,部分縣區對市場行情變化、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等情況缺乏敏感性,風險意識不強,應對方法單一,有的試圖通過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來提高產值,存在滯銷和惡性循環的隱患。建議:一是統籌規劃全市香菇產業發展,合理控制香菇種植規模;二是引導各地加快調整優化食用菌產業結構,大力探索夏季食用菌生產模式,逐步發展羊肚菌、赤松茸等經濟效益好、市場潛力大的新品種,實現錯峰錯季上市和錯位發展。
(二)種植方式不先進。洛陽市香菇生產方式仍以傳統一家一戶分散生產方式為主,雖然在菌棒制作、雜菌滅殺、菌種接種等前期環節實行統一管理,但香菇生長、采摘等環節由菇農操作管理,標準化程度較低,影響了香菇的產量。經初步測算,一個普通香菇菌棒產量應在1.5-2.5斤左右,但實際產量平均下降10%左右,有的甚至不足1斤。建議:進一步建立健全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行業協會作用,為菇農提供生產資料供應(菌種、原輔材料)、技術培訓和指導、產品加工銷售等服務,推動香菇種植從“零散粗放”向“集約化專業化”轉變。
(三)產業鏈條不夠長。洛陽市香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較低,向上下游延伸的空間較大。菌種研發落后。洛陽市香菇菌種可分為自有和進口2類,自有菌種一般為天然形成,品種相對老化,出菇量低、約為進口的67%,菌種研發技術落后,進口菌種沒有知識產權,不掌握核心技術,存在“卡脖子”風險。加工能力不強。洛陽市從事香菇加工的企業共13家,多數停留在分揀、烘干、密封包裝等初級加工階段,精深加工發展滯后,產品附加值低。交易市場缺失。洛陽市香菇約30%以鮮菇的形式自銷或供應周邊地區,剩余香菇烘干后外銷,其中,約75%運送至南陽西峽縣的香菇市場銷售,沒有市場定價權,銷售價格上不去。建議:一是加強菌種研發培育,與中國農科院、河南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等國內知名菌種研發機構深度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培育更多優質菌種,著力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二是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支持引導已有企業改造升級,培育引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香菇醬、香菇提取液、香菇休閑食品等精深加工食品,持續提升產品附加值;三是謀劃建立綜合交易市場,完善分揀、加工、展示、信息發布、產銷對接等功能,加強倉儲、物流體系建設,增強市場話語權。
(四)專業人才不夠多。目前,在香菇種植方面,除了一支省“四有四化”項目專家團隊外,洛陽市幾乎沒有既掌握科學系統理論知識又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市內綜合性大學和農科院等職業院校均未設立食用菌相關專業,缺乏成熟的科研人員和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菇農學習種養技術主要依靠“土專家”、“田秀才”傳授獲得。建議:一是在洛陽市農科院、河南林業職業學院等院校開設食用菌相關專業,穩定輸出高素質專業人才;二是從涉農部門、鄉鎮農業技術人員、“土專家”中遴選一批優秀人才,組建培訓師資隊伍,到先進地區學習交流,定期到種植基地開展上門送學流動培訓;三是積極整合各類教學資源,依托縣委黨校、鄉鎮農技站、農民夜校等,對種植大戶、技術能手等進行系統培訓。
四、香菇產業對洛陽市農業產業發展的啟示
(一)發展農業產業必須深入研究產業規律,精準選擇發展方向。選對產業發展方向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洛陽市部分地區發展香菇產業過程中缺乏深度思考、系統規劃導致產業同質化、效益萎縮的現象啟示我們,發展農業產業只有遵循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統籌考慮基礎條件、市場情況等,才能做出正確選擇、立于不敗之地。一要對區域農業產業生產要素進行全面分析,弄清產業發展所需的氣候特征、土地空間、土壤類型、水利設施、電力供應,以及人力資源、產業基礎等情況,篩選出適宜本地發展的產業;二要對產業細分領域進行深入分析,切實弄清不同產品市場規模的大小、經濟效益的高低,選擇具備更好市場擴展能力和經濟效益的產業細分領域;三要對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既要注重差異化發展,又要加強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農業產業網絡,厚植產業發展根基;四要對選定產業的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分析,制定產業發展規劃,設立階段性目標,把握發展節奏,及時調整產業促進策略,從整體上確保產業持續、穩定、安全發展。
(二)發展農業產業必須加快推廣現代化種植方式,大力提高產品品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與香菇種植存在的問題類似,規模化和規范化程度較低是導致洛陽市特色農業產量和品質不高的重要原因。面對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農產品價格弱勢運行,農業比較效益持續走低的壓力,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一要堅持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方向,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特別是向種植能手流轉,引導發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經營形式,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規模效益;二要堅持產量與品質并重,持續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水平,加大種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依托伏牛山區資源優勢探索建立種質資源庫,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攻克一批突破性關鍵核心技術;以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為抓手,加快推廣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方式,完善農業標準化的教育培訓、信息咨詢等服務,以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推進農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三)發展農業產業必須著力拉長產業鏈條,逐步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是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途徑。洛陽市香菇產業之所以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主要原因是產業鏈條偏短、偏弱。缺環短鏈問題在我市農業產業領域普遍存在、亟待破解。一要注重市場主體的引進培育,結合“萬人助萬企”“三個一批”等活動,支持有基礎的農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推進企業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引導龍頭企業向優勢產區布局,帶動一批關聯度大的“專精特新”農產品加工中小企業發展,推動企業集群集聚;二要建立健全服務平臺體系,建立技術服務平臺,發揮農業科研院校、農技推廣機構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人才、成果、服務等資源優勢,推動先進適用技術快速推廣應用,形成一批農技推廣新型服務模式;建立健全市場服務平臺,圍繞我市主要農產品,完善信息、倉儲、物流、交易等基礎設施,降低生產流通成本,提升產業整體效益;三要加快推進三產融合,依托洛陽市裝備制造、文化旅游等優勢,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展農業生產設備,整合文化旅游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高農業的延伸效益;四要重視農業品牌化發展,做大做強區域公用品牌,推出一批拳頭產品,走出優質農產品“高質低價”“有品無牌”的困境。
(四)發展農業產業必須持續壯大人才隊伍,不斷強化智力支持。高素質人才隊伍是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人才匱乏是制約洛陽市香菇產業乃至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必須多措并舉壯大人才隊伍,為產業發展注入持久驅動力。一要強化農業專家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實施“千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選派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鍛煉等活動,幫助基層解決技術創新、項目攻關、人才培養等難題;二要強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根據農業產業發展趨勢和需要,在高校、科研院所等設置相關專業、研究機構,定向培育后備人才。通過各級各部門舉辦培訓班、研修班等方式,加大對涉農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力度;三要強化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結合“人人持證、技能洛陽”建設,采取點單式等方式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聯合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產業項目等平臺,重點培養各類實用人才。以鄉賢返鄉創業為契機,吸引農業產業領域的企業家、技能人才、大學生等返鄉創業。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