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在規模化種植中多采用溫室大棚,如今智能食用菌大棚的出現,大大提升了人工對大棚的監測與控制力度,一部手機就能實現對大棚的環境查看、溫控光控設備管理、歷史分析管理等。新建智能食用菌大棚不繁瑣,與常用蔬菜大棚的建造流程大同小異。
建造場地選擇:
人工栽培條件下,土壤、水、基質和空氣中任何一項被污染都會導致重金屬含量超標,不利于食用菌生長。因此,大棚場地要遠離礦山、化工廠、農藥廠和大量揚灰塵的公路主干線等污染源。食用菌一般生長在排水性好、背風向陽的平坦地區,因此大棚種植食用菌,建造養菇場盡量不要選擇風流動性大、不保濕的地方,尤其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坡地帶,相反地勢低的地方水量過多也不利于食用菌生長。
智能食用菌大棚的主要作用是冬季采暖,需要選擇背風朝陽、地面不積水及水源、供電、交通便利,方便原料處理、菌棒制作、采收、儲存、運輸等方便生產位置。
建造模式:
建造模式主要根據實際應用,設計生產管理的便利條件。四季多茬出菇的大棚,需要在大棚兩邊設置1.5m左右高度的防蟲網、冬季保溫和夏季避光的塑料棚膜、遮陽網、保溫層的雙面調控“升降”條件,及其快速通風需要的配套設施。結合食用菌的生長特性,喜陰涼潮濕的環境,要求有散射光,能保溫、保濕,通風換氣方便。
為了達到遮陽和防雨,一般是在兩層遮陽網,再加上一層塑料薄膜覆蓋,且要覆蓋在拱形大棚之上,另外加上一層平頂,使遮陽網跟棚膜間保持50公分距離,利于空氣對流,還能阻礙遮陽網吸收熱能傳導進大棚內,但提高大棚造價,因此大棚棚膜一般是專用食用菌遮陰黑白膜簡稱黑白膜。
智能化設置:
指的是將建成控制食用菌大棚的智能化設備部署安裝。
智能食用菌大棚控制系統主要包括:土壤溫濕度傳感器、空氣溫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智能閥門、數據控制模塊、智能控制箱、管理云平臺等部分組成,其中需要部署的是傳感器、閥門、控制箱等硬件設備。
在完成食用菌大棚的布線、照明等設施后,結合大棚內部的養殖分布情況,將傳感器等監測設備安裝在棚壁上,壁掛式安裝,安裝口位于設備兩側,安裝孔直徑小于4mm,可用螺絲固定,并依次接入到云平臺。
安裝部署控制模塊、控制箱,一同接入到云平臺,調試、設置大棚的管理策略。策略指的是棚溫適宜溫度為多少、低于室溫時開啟增溫設備、高于適宜溫度時關閉增溫設備、高于或低于適宜溫度多少度為報警閾值,由系統自動發送報警信息,提醒菇農快速反應。其他光控、濕控等也采用同樣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