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浙江省海寧市長嘯村,道路整潔,沿途隨處可見可愛的蘑菇卡通形象。在村子西側占地107畝的食用菌基地,每年可生產食用菌180萬棒,年產值1500余萬元。正是這個食用菌基地,幫助長嘯村完成了從“養豬村”到“零碳村”的綠色蛻變。
(長嘯村的“農光互補”食用菌基地。新華社記者林光耀/攝)
10多年前,長嘯村還是遠近有名的“養豬村”,全村約三分之一農戶靠養豬補貼家用。而養豬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成為困擾村莊建設發展的一大難題。
2015年,長嘯村全村正式騰退生豬養殖,豬棚被改成了菇棚。與此同時,借勢本地“陽光小鎮”光伏產業,村里將流轉出來的107畝土地打造成棚下養菇、棚頂發電的“農光互補”食用菌基地。
該基地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80萬元,同時為周邊百姓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真正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和村民“雙增收”。基地里種植的秀珍菇質地細膩、口感脆嫩爽滑、營養價值高,也為種植的村民帶來了收入。菇農許益民算了一筆賬,一個菇棚一年的凈利潤大約三、四萬元,承包四、五個菇棚,一年就能賺一、二十萬元。
(長嘯村。陳俊華/攝)
國網海寧市供電公司袁花供電所工作人員張寅介紹,食用菌種植需要避光栽培,在炎熱的夏季,放置在大棚上的1.88萬塊光伏發電板不僅能起到遮陽和吸熱的作用,還可以把太陽能轉換為電能供菇房保溫保濕,實現土地立體化的增值利用。
“農光互補”孕育出了“陽光經濟”。食用菌基地目前已實現“一地五金”,即可獲得光伏發電上網的收入、光伏電站土地的租金、大棚的租金、設施設備的租金,以及村民種菇、打工的收益。
據了解,長嘯村成為浙江省首批低(零)碳試點村。依托“農光互補”食用菌基地,2024年,長嘯村積極打造面向中小學生的研學課程,年接待游客超1萬人次。
2020年起,長嘯村還啟動“菌菇2.0升級版”,結合本地桑蠶養殖產業優勢,引進了高端藥用桑黃的種植,2024年產值已達約6000萬元。2025年,長嘯村計劃申請打造省級研學基地,同時大力發展桑黃種植產業,爭取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800萬元。(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