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作為常見、且受歡迎的食材之一,炒菜、火鍋少不了它的身影。你可能不會想到,有些杏鮑菇不是土里生長的,而是在架子上長出來的。走進位于四川成都市大邑縣一家杏鮑菇種植企業,看看杏鮑菇是如何人工養殖的。
從種植到收獲只要60天
在養殖杏鮑菇的車間里,有數個3米多高的菌架,上面密密麻麻整齊地擺滿菌包,每個菌包上還“冒”出數個大小不一的杏鮑菇。
杏鮑菇整個種植周期為60天,其中養菇42天,出菇18天,平均每個菌包重1斤3兩左右。菌包上杏鮑菇的數量、大小,會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通過技術手段控制、調整。
為何會在這樣密閉的車間里種植杏鮑菇呢?這是因為杏鮑菇最適合生長的溫度條件是12℃到14℃,濕度85%,而且整個生長過程都要避光。工作人員每天會檢查車間的溫度、濕度、氧氣含量等,并根據杏鮑菇發育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工作人員有時還會在前期使用白燈照射刺激菌絲發育,后期使用藍燈照射幫助菌蓋發育,全天候“保姆式”照顧每一個杏鮑菇。
在玉米芯、木屑上栽培
傳統種植杏鮑菇一般是在大棚土壤里,這種種植方法受到氣溫限制,每年種植時間短。以成都地區為例,每年只有兩三個月的時間適合種植,而且土壤里還可能有其他雜質影響杏鮑菇生長發育,產出的杏鮑菇質量不穩定,抗風險能力低,每年整體產量有限。
與傳統種植杏鮑菇不一樣,現代化種植以玉米芯、木屑、甜菜渣等為主,再加入豆粕、麩皮、玉米等作為“土壤”,用耐高溫的丙烯袋打包好,經過高溫蒸汽滅菌,再接種上菌絲,讓杏鮑菇在上面生長。此外,生產過程中廢棄的菌包、菌渣等還可以用于生產有機化肥和燃料,變廢為寶,有效利用,實現綠色循環經濟。
現代化養殖不僅保證了杏鮑菇的質量,也大大增加了產量。由于產量有限,十多年前杏鮑菇賣到18元左右一斤。如今隨著杏鮑菇種植產業發展,價格下降了一半多。
只有部分食用菌能人工栽培
香菇、木耳、平菇等,這些市面上常見的食用菌大多是人工養殖。可能有人會問,無毒的野生菌能夠人工栽培種植嗎?
其實,一些如今常見的人工栽培食用菌就是由野生馴化而來的。平菇、香菇、金針菇等在野外也存在,比較好栽培,馴化歷史也比較長。但是,其他一些人們比較喜歡或名貴的野生菌,以目前的技術,還不能人工栽培。
對此,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剛介紹,部分野生菌的共生機制人工栽培很難突破:“很多情況下,野生菌的生活類型或營養類型是共生的,通過別的植物為其提供營養。這種吸收的營養也可能影響野生菌的口味。目前,很多團隊在嘗試怎么去解決共生真菌栽培機制問題,研究怎樣通過人工種植實現共生真菌的栽培。”(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