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問題,強調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為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等應用場景如何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華網特別專訪了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劉景景。
在專訪中,劉景景首先指出,當前人工智能正以空前的速度、廣度和深度影響全球各行各業,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同樣迎來了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她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將為農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推動農業生產向自動化、精準化和智能化邁進。
談及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現狀,劉景景介紹道,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在農業重復性工作的自動化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例如,通過AI、機器人或自動化技術,傳統農藥噴灑、收割、播種等依賴人力的任務得以高效完成。同時,基于物聯網數據的降本增效也成為現實,人工智能可輔助農民做出更精準的決策,優化農業生產管理。
展望未來,劉景景認為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的發展將呈現四大趨勢:一是與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構建完整的農業智能化生態系統;二是開發更多低成本、易操作的解決方案,降低技術應用門檻;三是向定制化方向發展,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規模農戶的個性化需求;四是在農業綠色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推動農業生產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
然而,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仍面臨一些挑戰。劉景景指出,數據獲取與共享、成本與基礎設施、農民接受度以及倫理與隱私等問題亟待解決。針對這些挑戰,她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布局,推進農業物聯網、5G、衛星通信等建設,為農業人工智能應用提供穩定、高速的信息傳輸通道。其次,要推進數據治理體系建設,整合多源異構農業數據資源,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治理規范。此外,還需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降低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與應用門檻,并強化關鍵技術協同創新,聚焦農業人工智能核心技術開展研究。
最后,劉景景強調,要加快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實施智慧農業建設工程,鼓勵建設智慧農業集群,并整合上下游資源。同時,應實施農業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計劃,推進農林類高校專業改革,鼓勵培育既懂農業又懂人工智能技術的本土人才。(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