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滬郊稻田輪茬種植大球蓋菇等食用菌并不鮮見,如位于上海奉賢區奉城鎮的上海賢友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有約500畝水稻,每年稻谷收割結束后,幾乎全部種上大球蓋菇。除了稻田之外,賢友合作社還把大球蓋菇的種植搬到葡萄架下,成為在果林中種植大球蓋菇的農業經營主體之一。
據介紹,賢友合作社種植的大球蓋菇品種為“申球1號”和“申球2號”,是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培育出的利用稻秸稈種植的專用品種。“大球蓋菇的特性和香菇、木耳等不一樣,它的抗性特別強,遇濕就可以生長,可以為農戶增加經濟收入。”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所研究員張津京表示,只需要在澆水后播撒大球蓋菇的菌種,就可以“變廢為寶”,將無用的稻秸稈轉化為食用菌的培養基。
推廣大球蓋菇的另一原因,是大球蓋菇的種植有較好的環保效果。過去,農戶的稻秸稈、廢棄的果樹枝條難以處理,引入大球蓋菇栽培之后,可以將其降解。在上海地區,栽培一畝大球蓋菇可以降解近20畝水稻秸稈,這些稻秸稈和廢棄枝條降解后產生的菌渣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活性成分,還田、還林后可以改良土質,有效地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幫助后續的水稻、果樹等作物茁壯成長,形成真正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據介紹,賢友合作社的大球蓋菇便是在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團隊指導和幫助下栽培出來的。幼嫩的大球蓋菇質地緊實,味道鮮美。采收下來的新鮮大球蓋菇活性很強,市民買回家后可以冷藏保鮮,保存得更久一些。(來源:上海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