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12-0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黑龍江省小蘑菇種植“遍地開花”,并不新鮮;可新鮮的是,這幾年牡丹江市讓小蘑菇實現了“三級跳”。這一跳不得了,小蘑菇一躍成為大產業,把惟一的“中國食用菌之城”的牌子收入囊中。
2003年,牡丹江市把食用菌產業作為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強力推進。很快,這一“占地少、不誤農時、效益頗高”的產業受到農民的青睞。在各級食用菌協會的指導下,小蘑菇“走村串戶”,覆蓋了全市10個縣(市)區,建立鄉鎮級生產基地40個,發展專業村180個,培育專業大戶近2萬戶。如今,牡丹江市成為全國食用菌的主產區,初步形成了以東寧縣黑木耳、林口縣滑子蘑、海林市猴頭菇等為大宗骨干品種,以寧安市白靈菇、穆棱市雙孢菇為高附加值品種的“3+2”模式的產業格局。
食用菌產業形成規模,牡丹江市又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過去,所謂精深加工,不外乎“壓塊裝罐”(壓縮成塊、加工罐頭)。去年,牡丹江市一家名為“三通”的企業“創意”:以黑木耳為主原料,生產黑木耳營養餐、黑木耳素、黑木耳飲料、黑木耳掛面。如今,總投資1?5億元的黑木耳深加工項目一期工程已經竣工,并進入試生產。
今年6月下旬,全國“小蘑菇新農村”現場會在牡丹江市召開,琳瑯滿目的“黑了”牌黑木耳系列產品,讓來自全國各地的食用菌專家和生產經營大戶大開眼界。
現在農民啥賺錢種啥,可又怕種多了賣不出去。作為“全國黑木耳第一縣”,東寧縣于2002年7月投資2200萬元建起了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當時想法挺單一:把東寧和周邊地區生產的黑木耳“鼓搗”出去,別傷農。但始料不及的是,隨著東寧以及牡丹江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和拉動,大市場的集散功能也越來越強。
綏陽鎮愛國村村民劉運福今年32歲,但從事黑木耳經銷已有10年的時間。劉運福告訴記者,剛開始收木耳用自行車,后來用摩托車,再后來用小四輪。“現在嘛,守著這么個大市場,木耳‘海了’去了,咱就用上了大卡車。每年外銷黑木耳七八十萬公斤,收入五六十萬元不在話下?!?
“東寧的黑木耳好,牡丹江的黑木耳好,黑龍江的黑木耳好!”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的名氣越來越響,不僅把牡丹江大部分木耳銷售出去,而且把來自黑龍江省以及吉林、內蒙古、遼寧、湖北等省區市的黑木耳銷往全國各地,真正實現了“全國買、全國賣”。目前,大市場年交易量達到30萬噸,交易額突破1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黑木耳產業龍頭和集散中心。
隨著食用菌產業的壯大,牡丹江市引導農民從一家一戶小作坊生產走向社會化分工,實現社會化增值。在原料供應環節,東寧縣發展77個鋸末加工廠、19家菌需商店、16個草簾編織廠,鋸末、麥麩、草簾子、塑料袋、菌用器械等菌用生產資料都有專業公司經銷供應。過去生火用的柞樹鋸末如今作為袋栽木耳的種植原料“身價倍增”,并形成從東北三省向牡丹江聚集之勢。
過去,種植木耳用的菌袋“滿天飛”,污染環境,牡丹江市食用菌協會在食用菌種植地區設立回收點,并在提高資源利用率上琢磨起“道道”。利用廢棄料集中還田,牡丹江市長效微生物復合肥公司利用廢棄料生產有機化肥,東寧縣建成了15家菌袋回收和塑料、有機肥加工企業,具備了年回收利用廢棄菌袋5億袋以上的能力。于是,農業生產—秸稈利用—食用菌—食用菌培養基料—有機肥料—還田—農業生產這樣一條小蘑菇循環經濟鏈形成了。據統計,目前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廢棄料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5%以上。
經歷了“三級跳”,牡丹江食用菌實現了產業升級。今年,全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預計達到10.2億袋(塊),總產量達50.9萬噸,可拉動農民人均純收入825元,總產值15億元,小蘑菇成為牡丹江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編輯:黑子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