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裴金玲)近年來,在穆棱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該市供銷聯社堅持把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全力組織推進,食用菌產業實現了由家庭副業向主導產業、由分散經營向集中管理、由規模效應向質量效益的“三大轉變”,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一、推進園區建設,提升規模水平。采取政府引導建、企業主體建、農戶參與建等方式,實行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發展,著力建設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產業園區和生產基地。一是立足資源抓規劃,重點實施食用菌“3383”工程。圍繞301國道沿線、206省道(雞馬公路)沿線、八林公路沿線和共和鄉有機食品鄉示范園區,重點建設以“三線一點”為主線的食用菌產業帶。二是創新科技攻單產。制訂了黑木耳無公害產品標準化栽培技術標準,攻克了立體栽培、菌株選育、轉核育種、菌絲純化、高溫越夏、立體栽培等系列技術難題。三是園區帶動上水平。走室內栽培和露地栽培相結合的發展路子,更加注重生產穩定性較強的室內栽培,建立了規?;?、標準化,生產基地,實現了“五統一”統一粉料、統一裝袋、統一滅菌,統一價格,統一銷售的一體化經營模式,促進了規模化發展。
二、推進流通加工,提升產業效益。一是聯戶標準加工,分等分級銷售。農戶自愿結合形成生產聯合體,建立菌包加工廠,購進生產機具,對加工的產品分等分級對外出售。二是建立市場,開辟流通通道。充分發揮現有食用菌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用,積極開展食用菌產品產銷對接、市場開拓活動,組織合作社農產品進入批發市場、進超市,實現“雙向流通”。三是積極培育合作組織。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建設,提高創建質量,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銷售、培訓、信息等各項服務,引領農民闖市場。
三、推進機制創新,提升保障能力。一是創新工作機制。供銷聯社產業辦集中精力抓食用菌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在引導、組織、投入上的杠桿作用,不斷完善發展機制,促進食用菌產業突破性發展。二是創新投入機制。按照產業規劃到哪里項目配套到哪里的原則,捆綁整合農業、畜牧、水利、林業、國土、建設、環保等項目資金用于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同時,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小額信貸專項支持,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食用菌產業發展,有效破解了投入不足的難題。三是創新服務機制。加強食用菌科研所隊伍建設,加快建設食用菌科技服務大廈,以東北山貨大市場為依托,整合科技資源,通過易農信息網,供銷社的傳統經營網絡,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市場網絡,努力擴大銷售空間,為農民進入市場提供一個現代化的供求信息交流平臺。對外與省內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技術協作和攻關,成為食用菌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展示、推廣基地市。對內建立和完善了技術服務體系,實行專家培訓技術人員、技術人員培訓科技示范戶、示范戶培訓帶動耳農的梯次培訓方式,專業技術人員包片指導、駐點指導和入戶指導。
四、推進產業文化,提升品牌名氣。在提高食用菌產品質量基礎上,以品牌營銷為切入點,著力打造產業文化,提升食用菌產業的社會認知和公信力度。一是以節交友,傳媒推介。利用展會平臺和“黑木耳節”的國際影響力,邀請客商專家到我市參觀、考察和投資。以自然、生態、綠色、有機及穆棱河源頭為切入點,通過技術更新,規范管理,提高產品質量。二是加快品牌建設,提高品牌效應。積極申辦穆棱元蘑——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覆蓋全市的“有機耳”食用菌品牌,推動我市食用菌產品打入高端市場。通過政府、企業、協會共同努力,使品牌保護強硬化、品牌宣傳統一化、品牌利益共同化。
2013年,力爭全市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4.8億袋,產量25萬噸,產值8.8億元,拉動農民人均純收入5600元,百萬袋以上食用菌專業村達到2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