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未落,然秋已至。丘壑縱橫間,沿路直行,綿綿秋雨中,與譚家河相遇。
“就靠著它,2015年我就掙了一萬五千元,可把我高興壞了。”9月20日,73歲的貧困戶許光柏指著一旁的“小黑屋”,激動地告訴記者“有了它,我們現在對脫貧致富,那是越來越有信心了。”
許光柏嘴中的“小黑屋”,就是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譚家河鄉種植銀耳的黑棚。
譚家河鄉千工堰村支部書記胡亞偉告訴記者:“全鄉目前有種植戶600余戶,其中千工堰村是譚家河,乃至信南地區銀耳栽培最集中、規模最大的專業村。全村665戶中,就有120戶村民從事銀耳栽培,大大小小的銀耳黑棚星羅棋布。”
許遠成,是村里面遠近皆知的貧困戶。一家三口中,愛人和孩子都是殘疾,50歲的他,就成了家里唯一的頂梁柱。遠的地方不敢去,近的地方沒活干,成了徐遠成心中邁不過去的坎。
現在,在鄉政府的帶領下,許光遠在家門口種起了銀耳。
“剛開始啥都不懂,有時候只能掙三四千塊錢,好一點五六千。”許遠成笑著告訴記者,“政府經常請專家來講課,不僅手把手教我們,還帶我們出去學習。專家指導加上自己摸索,現在我們都是栽培小能手,現在我在家門口,就有了生意做。”
為提高村民銀耳栽培技術,譚家河鄉邀請區級科技特派員、信陽農林學院王德芝教授,結合銀耳栽培的技術要點、菌種的制作、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問題開展專題講座,并免費發放珍稀食用菌袋料進行試驗,同時免費組織村民到區外食用菌生產基地進行觀摩學習。
通過培訓學習,擴寬了農戶多元增收思路,帶動了一批想干事,敢干事的農戶進行銀耳種植。
胡亞偉告訴記者:“我們還提高生態標準,依托信陽農林學院,成立技術專家團隊,開展村級銀耳栽培技術標準的調研工作,引導貧困戶開展銀耳標準化的栽培,標準高了,銀耳品質就更好。”
品質好了,還要有銷售市場。
為培養村民市場意識,譚家河鄉還聯系五星菌種廠的行業市場專家,提供食用菌行業最前沿的市場信息,并且在菌種的種植上對種植戶進行指導和合作。
據初步統計,2017年,譚家河鄉菌農銀耳交易量達10萬公斤,交易額近2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