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至10月,縣供銷社組織人員對漾濞縣境內所有食用菌種植的專業合作社、試種公司、農戶以及自發形成的野生食用菌采摘、加工、銷售交易市場進行全面的摸底調研。期間,調研組人員深入山區農村、田間地頭,到菌農家中、種植大棚內與研發食用菌的鄉土專家、種植能手、銷售能人及野生菌采摘戶、加工銷售戶等人員進行交心談心,共話野生菌采摘的苦與樂,共享人工栽種各類食用菌的喜與憂,共思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愿與景。
一、食用菌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原始野生菌生長和自然采摘銷售情況
自古以來,漾濞境內生長條件適宜,野生食用菌種類繁多,崇山峻嶺間野生菌資源豐富,常見且較有名的有雞樅、牛肝菌、黑木耳、香菇、雞油菌、大紅菌、靈芝、平菇等,銀耳、松茸、松露、羊肚菌等珍稀菌類均有生長,不知名的更是數不勝數。據2012年統計,全縣境內共有野生菌3000多種,除冬季外,不同的菌類在不同的季節都有農民群眾自主進行采摘,夏季為采摘旺季,春秋兩季適宜采摘的種類相對較少,銷售交易市場多為民間自發組織形成,價格根據每年度菌類生長出產多少情況及市場需求決定,很少受人為因素影響。截止2018年10月,全縣境內有收購加工銷售野生菌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農村自發組成小型交易市場1處。據縣供銷社行業內上報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全縣年度食用菌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2018年1至10月超過2800萬元。據合作社負責人和有關農戶介紹,2018年,有的農戶家庭采摘野生菌收入已超過2萬元。
(二)人工栽培種植助推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
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漾濞境內就有人開始嘗試在不同區域、不同季節、不同時段進行食用菌的人工種植,但大多都屬于民間自發試種或農戶自行種植,且均為零星種植,未能形成規?;?007年,出現了以平菇種植為生的菌農(蒼山西鎮淮安村茂盛江村民小組施重福夫婦),且一直持續至今,2012年,開始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嘗試將食用菌種植向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2014至2017年漾濞縣漾江鎮浚凇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進行大田化羊肚菌種植,3年共計種植羊肚菌近50畝,并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有機結合,開啟新的種植銷售發展模式,到2018年創建大田化種植羊肚菌基地1個,預計50畝,再加社員零散種植,漾濞境內共計70余畝,截止10月底完成大棚搭建70余畝。2015至2016年雞街鄉山嵐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及市場化的香菇種植,每年種植超過10萬棒,2018年7月、8月種植香菇5萬余棒。據縣供銷社行業內上報統計數據顯示,2015至2017年香菇銷售總額為120萬元,2015至2017年羊肚菌銷售總額為180萬元,除羊肚菌、香菇、平菇以外,金耳、姬松茸、白靈芝等在漾濞境內也均有種植。
(三)農戶參與及合作社帶動發展情況。
在野生食用菌尤其是雞樅和牛肝菌的采摘銷售中,山區農民幾乎是戶戶參與、人人爭先,而對于食用菌的人工種植,因受投入資金、技術、市場、菌種等因素的制約與影響,農民參與種植的很少,截止2017年底,僅有香菇種植2戶、平菇種植3戶、羊肚菌種植7戶。截止目前全縣僅蒼西、漾江、龍潭、雞街4個鄉鎮有食用菌種植,只有種植公司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研究菌種菌棒土專家2人。合作社帶動農戶種植情況也還不夠理想,浚凇種養殖專業合作社2014至2017年帶動農戶15戶,2018年底計劃帶動30余戶;山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2014至2017年共帶動農戶82戶,2018年底計劃帶動250余戶。
(四)食用菌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情況。
2015至2018年,省州供銷系統給予漾濞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共計50萬元,其中,2015年10萬元,2016年20萬元,2017年10萬元,2018年10萬元。2015年、2016年項目專項資金均已實施使用,2017年因項目實施主體達不到要求,整合到2018年脫貧攻堅資金內,2018年項目正在實施中。
二、發展食用菌產業前景分析
(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與良好的市場前景。全縣9個鄉鎮均有多種野生菌生長且種類繁多,說明我縣有適宜于食用菌生長的氣候、土壤及水源等自然環境資源,而且境內森林覆蓋率高,所產出的食材綠色環保。漾濞縣境內人工種植成功的食用菌,如羊肚菌、金耳、黑木耳、香菇、白靈芝及平菇等,市場前景非常可觀,尤其是羊肚菌、金耳及白靈芝市場需求量大,價格穩定,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短平快經濟與農耕文化氛圍有機結合。我縣農耕文化氛圍濃厚,境內各族群眾勤勞上進,對發展特色種植有較大熱情,加之近年核桃價格下滑,農民收入減少,給短平快的食用菌產業崛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以香菇種植為例,合作社1戶社員種植5000棒香菇,一期菇可采摘7次,若管理得當,一年種植2次,年純收入可達2.2萬元以上。
(三)脫貧攻堅深入開展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接力。脫貧攻堅使貧困群眾脫了貧,走出貧窮的日子,但如果沒有相關產業做相應支撐,貧困群眾就有可能會因無固定及可持續收入而返貧,脫貧攻堅中產業扶貧的實施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機遇;繼脫貧攻堅后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將給廣大山區農村帶來更好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只要有效傳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接力棒,漾濞食用菌產業發展就會走向新的明天。
三、發展食用菌產業存在的短板與不足
一是政策導向缺失,專業菌農缺乏。對于食用菌產業無論是人工栽種方面,還是野生菌收購加工方面,我縣均沒有明確的政策引導。在發展的大類上可歸為特色產業,但就食用菌產業而言尚未形成縣級層面的領導組織機制,缺乏專業的技術團隊,屬于有待被重視及挖掘潛能發展的產業。同時,因我縣農民大都是核桃種植戶,目前全縣為數不多的食用菌種植農戶基本上都是季節性或嘗試性種植戶,專門從事食用菌種植的固定菌農少之又少。
二是資金投入較大,扶持力度不足。因為生產食用菌成本較高,前期投資較大,所以引導貧困戶參與種植和鼓勵種植大戶做大做強難度大。以羊肚菌種植為例,1畝羊肚菌種植從播種到產出投入在0.9萬元至1.1萬元;如果是香菇種植,戶生產能力如達5000棒,需投資2.2萬元至2.6萬元(包括生產、建棚等),若沒有產業扶持資金的支持,貧困群眾依靠自己籌資投入生產其困難可想而知。目前,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上投入力度不夠,2015至2018四年間在食用菌產業上累計投入僅50萬元,且均為供銷系統方面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項目資金,縣級層面尚未形成相關扶持政策。
三是缺乏技術指導,種植管理薄弱。從政府層面上講,我縣實際上沒有具有食用菌產業管理和技術推廣職能的組織機構,也沒有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食用菌技術推廣沒有專人抓,均為民間自發組織及種植戶間相互學習借鑒,食用菌種植戶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管理服務和技術指導,因此會出現農戶試種失敗,種植出的食用菌質量差、產量低等情況。
四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意識弱。菌農的產品均為自產自銷,即使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當前也還處于探索階段,合作社與農戶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密切的技術指導、購銷合作關系。雖然有公司種植,但僅處于試種階段,在帶動農戶、打通渠道、開拓市場、穩定價格方面基本還停留在理論上。同時,由于長期以來習慣于種植管理核桃,以核桃作為支柱產業,大多數農戶的思想尚未完全改變,許多人還在期盼和等待核桃價格反彈上升,發展其他產業增收致富的意識還不強,加之食用菌種植成本較高、風險較大,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因此目前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尚未形成規?;彤a業化。
四、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意見和建議
立足縣情優勢,發展食用菌產業,對于培養我縣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做強做大縣域經濟有著重要的意義。為進一步加快推進我縣食用菌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有以下意見建議:
(一)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充分發揮政府組織協調作用。建議成立漾濞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組織機構——食用菌產業發展辦公室。機構設在縣供銷社內,以便于與省州供銷系統協調各種食用菌發展項目資金,明確其職能職責與專門工作人員,抓實發展食用菌產業各項工作,特別是重大概念抓好人工栽培中的組織協調、指導服務及對野生食用菌的收購、加工、銷售等工作。聘請縣內外專業種植人士、種植大戶、專家等為技術顧問,優先抓實2018—2019年各類食用菌種植的規劃、示范帶動等起步工作,隨著產業發展和工作開展,再結合實際進一步組建專業技術團隊。
(二)強化政策扶持,堅持循環發展。建議制定出臺食用菌產業扶持政策,扶持我縣種植、生產、加工、儲藏、銷售食用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生產大戶、研究人員,在資金、項目扶持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強組織領導,在產業發展上縣供銷、農業、林業、特產辦等部門加強配合、發揮合力,共同支持和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加強政策技術引導,充分利用各類農林廢棄物和全縣107萬畝核桃的資源優勢條件,引導形成“核桃種植(農林廢棄物)→食用菌→有機肥(飼料)→種養業”的循環經濟產業模式,使“作物生產+動物生產”二維傳統農業經濟加快向“作物生產+動物生產+食用菌生產”的三維現代生態農業經濟轉變,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漾濞特色產業發展和綠色生態食品構建步伐。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戶思想認識。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若農戶沒有發展產業的意愿,不愿留村發展想外出打工甚至寧可使土地撂荒也不想種植食用菌,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肯定會很艱難。針對我縣農戶基本都有種植有核桃,發展其他產業尤其是食用菌產業意識不強,因此必須大力宣傳,提高菌農思想認識,使更多的農民群眾愿意發展食用菌種植,積極利用農閑時間發展食用菌產業增加收入,同時促進自家種養殖產業循環發展。
(四)有效推廣“農戶+合作社(企業)+電商+市場訂單”發展模式。以農戶為主,以村組為單位,依托專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有效引進食用菌種植科研院所或企業,采取“農戶分散種植+合作社(或企業)負責技術指導+網上電商”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實行“七統一分”(合作社或企業統一原料采購、統一優良菌種、統一菌包制作、統一接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產品回收、農戶分散種植管理)模式。同時,大力發展食用菌專業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各類合作組織在規范生產、信息技術服務、開拓市場、協調貸款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農戶在生產經營中的組織化程度,提升食用菌產業化水平。
(五)加快人才培養,強化技術支撐。與食用菌產業發展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開展靈活多樣的各類食用菌種植加工技術培訓活動,提高本土農技人員專業水平。建立食用菌產業服務體系,組建食用菌產業技術服務專家團,銷售團隊和電商團隊,專題研究和解決種植生產、經營銷售難題。實行縣上為合作社、家庭農場、企業、基地、示范園培訓技術骨干,骨干培訓菌農,達到快速解決實用人才缺乏問題。在食用菌主產區,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采用集中培訓、進棚現場指導、印發技術資料等形式,開展食用菌循環發展模式技術培訓。
(六)發揮產業優勢,服務精準扶貧。從我縣漾江鎮浚凇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種植羊肚菌的實踐來看,發展食用菌產業是精準扶貧、引領群眾增收致富好項目。貧困戶大多屬于弱勞力、缺資金、少技術情況,縣級各掛包部門可與食用菌合作社協議達成合作協議,由單位及幫扶干部為貧困戶籌集爭取產業扶持資金和銀行貸款,以成本價從合作社購買成品代料,由合作社向貧困戶提供技術并包銷產品。同時,學習復制“農戶+專業合作社(或企業)+電商”發展模式,適時擴建食用菌大棚,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