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涼意漸露,在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園里,一排排黑色大棚鱗次櫛比,走進一個棚內,大棚內一袋袋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淺褐色的香菇升柄展傘,陣陣菇香撲鼻而來。菇農趙興林正和老伴一同忙碌地采摘香菇。
食用菌產業園區一景 錢昌福 攝
“最后一茬收完,今年種香菇就徹底結束啦!”菇農趙興林催促著加快采香菇的速度。
趙興林的老伴算了算賬:“這茬賣完,今年賣菇的收入在10萬元左右,除去開支也有七八萬元。”
一旁的趙興林臉上笑開了花:“是啊,在農村也能掙大錢,以前想都不敢想,多虧政府的政策好啊,讓我們農民有事做、有錢賺。”
趙興林一家曾是安龍縣棲鳳街道平寨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種香菇前,他們一家靠種7畝水稻過生活,一年收入不到1萬元,除去成本僅剩幾千元。
2016年,看著鄰村的村民種食用菌致富,趙興林尋思著也承包2個大棚來種看看。于是,他將家中的土地流轉給景地公司,承包了2個大棚種上了食用菌,每個大棚有3.1萬個菌棒。年底,他把香菇賣完一算,嘿!將近收入了10萬元,這可了不得,是以前種莊稼好幾年的收入哩。
嘗到甜頭的趙興林在2017年、2018年、2019年都承包2個大棚來種香菇,每年的收入都在10萬元左右,靠著小香菇,他的“貧困帽”摘了,新房蓋起了,生活也美了。每年香菇采完后,趙興林還在景地公司做些雜活,一個月也有近4000元的工資。
安龍縣蘑菇小鎮新市民小區 張德厚 攝
從錢相街道坡硝村搬遷到蘑菇小鎮的貧困戶鄧仁也在小香菇中掙了大錢。
今年30出頭的鄧仁,文化程度不高,一直想發展產業,無奈缺資金、缺技術,又得照顧家,只能在村里接零活維持生計,有時一個月都接不到一項活干,收入極不穩定。去年,趕上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他們一家搬遷到蘑菇小鎮,家門口就是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園,聞著菌香、看著老鄉種菇掙錢,鄧仁也毅然加入了種植食用菌的隊伍。
“我們小區種香菇的人可多了,政府扶持,公司也給了保障,肯定要干,這個算起來肯定比我到處打散工強百倍。”
鄧仁也同其他貧困戶一樣申請了2大棚,每個大棚有2萬多個菌棒,去年、今年種菇收入將近12萬元。如今,新房住上了,賺錢門路也有了,他還買了輛三輪車每天來來往往穿梭于家、景地公司、大棚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如果政府沒有發展食用菌產業,我也不會有穩當的事做,更不可能有這么好的收入,我一定加倍努力干,明年爭取再加個棚,賺更多的錢。”鄧仁心懷感恩地說,對未來充滿希望。
如趙興林、鄧仁一樣在景地公司承包大棚種植食用菌的農戶共有80多戶。每年,景地公司都會將生產出的菌棒提供給農戶,安排種植專家給農戶培訓、提供技術指導,待香菇長成后由公司回收,農戶賺了錢才補上菌棒費用。這一舉措給農戶發展食用菌產業吃上了“定心丸”,解決了種植戶想種沒錢種、不會種、銷不了等后顧之憂,讓種植戶踏踏實實發展產業。
工人正在分揀香菇 楊曦春 攝
景地公司從2016年入駐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園核心區后,不斷發展完善全產業鏈,如今已建成國內先進的日產20萬包超大菌包生產車間一座,可年產菌棒5000萬棒,建成養菌大棚236座,出菇大棚500個。回收的香菇經過分級后,一級鮮菇直接銷往深圳、成都、廣西等地,次等香菇則經過深加工制成開蓋即食的香菇脆寶產品進行銷售,深受消費者喜愛。
景地公司逐漸做大做強,全產業鏈不斷完善,該公司便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帶動貧困戶就業。僅香菇脆寶一條生產線就可提供300個就業崗位,目前,景地公司直接或間接就業扶持貧困戶達1500戶,解決就業3000人,人均月收入達3500元。
發展產業是農村促進就業最好的選擇。從2016年起,安龍縣便將食用菌產業作為“一縣一業”和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八要素”,按照“園區+小區”全域布局,園區作示范引領實現“頂天立地”,鄉鎮小區作拓展延伸實現“鋪天蓋地”,初步形成“一園一鎮九區”(即:食用菌產業園,蘑菇小鎮,9個鎮、街道小區)的食用菌產業布局,如今,全縣食用菌產業已實現全覆蓋。
對香菇進行深加工 丁洪軍 攝
同時,安龍縣還在食用菌全產業鏈打造上做足文章,通過龍頭企業落戶投資、政府補貼帶動、貧困戶入園種植,初步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產業體系,以加工連一產、園區接三產的“產業+旅游+體驗”的農旅一體化發展模式,推動食用菌產業鏈融合發展。
自2016年以來,安龍縣食用菌企業從1家發展到19家,品種從單一的香菇發展到羊肚菌、竹蓀等10余個品種,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發展到48家,大棚從407個發展到10238個,種植面積從200畝發展到1.7萬畝,由一年一季種植發展到一年兩季種植,產量從500噸發展到11萬噸,產品主要銷往廣東、廣西、浙江、福建等國內市場和東南亞等國際市場。帶動貧困戶14541戶64949人,其中入棚種植1200戶4404人,入棚入企務工4500人次,產業分紅14541戶64949人。
今年,安龍縣又創新提出了食用菌產業“一包三保”發展方式,推動全縣食用菌企業首先對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進行包保,實現“保培訓、保就業、保收入”三保。由企業負責對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培訓,讓更多群眾直接入棚種植食用菌;對包保的群眾按照“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的標準,由企業解決就業崗位;企業對所包保的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要確保每年每人800元兜底分紅;對直接入棚種植的貧困戶,每戶種植菌棒不低于2.4萬棒,每棒收入不低于2元;對解決就業的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要確保每月每人工資不低于1570元。
目前,已成立了以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為社員的沐恩、梁林、善緣紅、龍普眾心、篤特、民富、業強、恩進、惠恩等9家食用菌合作社,搬遷貧困戶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并全部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開展食用菌技術培訓9期,培訓搬遷戶1200人。
坪寨村食用菌種植園區 黃復興 攝
“一包三保”政策既確保了對企業的政策支持,帶動產業向縱深發展,又帶動盤活了合作社,讓合作社在促進農村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中發揮關鍵作用,還確保了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的就業與分紅,使食用菌產業在安龍縣脫貧成效鞏固提升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安龍縣食用菌產業覆蓋帶動搬遷戶5431戶25526人,其中承包食用菌大棚的搬遷戶有992戶3968人,產業分紅20873人、分紅資金1981.96萬元。在食用菌核心區富民鑫、景地、琳榮麗、安慶菌、眾鑫等企業生產車間務工的,每天有200人次以上,年人均收入有25000元以上,實現了搬遷群眾穩定就業和有效增收。(文:黔西南日報實習記者 唐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