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好消息又來了!2000萬,貴州省康群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簽下了一個大單,這次,來自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大山深處的香菇將遠銷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近年來,水城縣立足自然優勢,充分發揮“冷涼”資源優勢,全面落實產業發展“八要素”,“深耕細作”食用菌全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助推脫貧攻堅。
產業,擇“優”從之
產業,如同交友,需擇“優”從之。水城縣立足于自身資源優勢,與食用菌“結緣”。
正如貴州省康群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恒偉所說:“發展食用菌產業,我們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
水城縣全年平均氣溫15℃,1月均溫2至6.3℃,7月均溫19.8至28℃。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適宜食用菌7℃至28℃生長溫度,四季皆可出菇,可以彌補南方夏季不出菇、北方冬季不出菇的市場空檔;森林覆蓋率達43.13%,菌材資源豐富,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因此選準食用菌作為短快平主導產業來謀劃發展。
同時,水城縣海拔差較大,階梯式溫度差異,選擇適宜各梯段的栽培種類:溫高地區種植黑皮雞樅及茶樹菇,中溫地區種植姬菇、平菇、秀珍菇,相對低溫區種植香菇、羊肚菌等。
2018年7月,水城縣食用菌產業正式興建。截至目前,已建成以水城縣菌種場為核心區,輻射花戛、營盤、雞場、都格、新街等13個鄉鎮、27個點發展食用菌種植基地3050畝,2019年生產菌棒5125萬棒,產值達5.13億元。
目前,水城縣菌種場已建成投產,實驗室、生產車間、出菇基地、冷庫等設施同步完善,菌棒日生產能力達30萬棒,產業格局初步構建,已成為帶動群眾增收、推動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重要產業。
技術,“命門”所在
12月18日上午,位于水城縣楊梅鄉姬官營村的水城縣菌種場內,實驗室工作人員楊至圣正與同事們配置培養基;室外,70余噸黃色的菌棒木屑原料堆積如山,工人們穿梭車間裝袋、滅菌、上架……生產車間里,里里外外一派繁忙的景象。
這140余畝的菌種場,承擔著水城縣全縣的菌棒供應工作。“我們現在滿負荷的生產,一天生產30萬棒,接好種往標準化養菌棚里擺放40天左右,就可以拉到全縣的基地種植。”劉恒偉說。
技術,是產業的“命門”所在,人才又是“第一資源”。水城縣食用菌產業不僅依托中科院、貴州大學等專家技術團隊,而且還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組建專家技術團隊,建立食用菌專家工作站、食用菌實訓基地等,多渠道培養人才,研究開發、試驗示范以及產業化推廣食用菌產品,提高水城縣食用菌產業科技水平與競爭力。
按照“轉觀念、學技能、強本領”的要求,水城縣堅持因人施培、因產施培、因崗施培,狠抓農民培訓,在廣大農村掀起一場思想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讓農村群眾不斷適應新時代農業產業發展。
據統計,水城縣全年集中培訓11期,基地實訓培訓80多次,學員共13832人,其中食用菌栽培管理技術人員36名,菌種場崗前培訓816人,基地種植培訓12980人。
銷路,致富關鍵
位于水城縣姬官營迎新組食用菌基地,貧困戶劉玲熟練地采摘下菌棒上的花菇。大棚大塑料筐里的一筐花菇,是劉玲和同伴們一上午的工作成果。
室外溫度僅4攝氏度,但是干完活的劉玲卻說:“心里很暖和,菌子不愁銷路,我們也就不愁沒錢賺!”
近年來,水城縣搭建平臺抓產銷對接,充分發揮線下線上平臺優勢,拓寬食用菌銷售渠道,實現產銷對接。線下銷售方面,積極搶抓大連市中山區、貴陽市白云區對口幫扶水城縣的機遇,大力發展好水城食用菌外銷市場。
“我們產品一出來,就馬上在手機APP上發布,讓銷售商進行競拍。”劉恒偉表示,通過對接貴陽、重慶、昆明、深圳、廣州等銷售市場,目前,該公司已與7家省內外經銷商簽訂銷售合同,預計到明年,食用菌的銷量一天可達25萬斤。
據了解,為確保食用菌的質量,公司采取基地采摘、分揀、冷庫物流的發貨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全程冷鏈到全國各批發市場。
除了培育龍頭公司外,水城縣食用菌產業采取“平臺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菇農(貧困戶)”等多種組織方式運作,帶動廣大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實現穩定增收致富。
“在村里的企業工作兩三個月,每月能有2000多塊錢的收入,除去花銷,每月還能存幾百元。”55歲的新街鄉新街村茅草坪組村民劉書琴捂嘴笑著說。
據統計,2019年水城縣菌菇產業帶動穩定就業387人,每人月收入達3000元/月左右;土地流轉面積3050畝,土地流轉支出:236.99萬元;分紅763.0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