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是地球生命歷經億萬年進化和篩選遺落于自然界的物種精靈,中國人食用野生菌歷史非常悠久。戰國時期的《列子》一書中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記載;公元前239年的《呂氏春秋本味》對香菇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的描述;西漢時期,戴圣所著的《禮記》中寫道“食所加庶,羞有芝桶”,芝桶就是靈芝和木耳;唐代馮贄《云仙雜記·凌虛宴》“齊文宣帝凌虛宴,取香菌以供品味”是食用菌的具體描述;公元1245年,南宋陳仁玉撰的《菌譜》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用菌專著;公元1590年,明代潘之恒編寫的《廣菌譜》收錄各種菌類40余種,把云南等9個省出產的19種食用菌做了介紹。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題西林壁》中的這兩句詩用來形容云嶺十分確切。無邊的山川森林,獨特的地形地貌,得天獨厚的立體氣候,孕育出云南省優質、豐富的野生食用菌。在七彩云南,無論物種數量還是質量,野生食用菌資源數量均為世界之最。適宜的陽光、水分、沃厚的土壤為野生菌生長創造出良好的自然條件。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的種類、產量、質量在國內獨領風騷,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野生食用菌創匯排名僅次于煙草、咖啡和蔬菜;云南省的野生食用菌研發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云菌”特色產業群初步形成,產業規模日益壯大。
云南省在國際上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食材就是野生食用菌。民間對野生食用菌情有獨鐘,它是云南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實際上代表現代人的大健康理念。春雷響徹之時,前往云南即可大飽口福。這些天地精靈頂著五顏六色的小雨傘從莽莽蒼蒼的云嶺森林地下爭先恐后冒出,點綴著彩云之南,豐富百姓的餐桌。牛肝菌的黃、紅、黑、白,“見手青”的夢幻多彩,莫不是濃縮了云南省的“七彩”?優雅的雞縱菌頂著小尖帽,拖著長長的尾巴,好似長大數百倍的“蝌蚪”;青頭菌白綠相間,仿佛“只留清白在人間”;干巴菌的奇形怪狀讓外地人大為驚嘆;羊肚菌嬌小玲瓏,虎掌菌霸氣;松茸身價不菲,它的露面預示時令已入盛夏;冬季姍姍來遲的是被稱為“餐桌鈷石”的黑松露,松露的成熟采集季節可一直延續至次年2月份,新年伊始,羊肚菌已粉墨登場。一年四季,云南都可以品嘗到各種新鮮野生食用菌。
野生菌是大自然最珍貴的饋贈,其生長條件非常挑剔,每個成熟的菌菇,都是一點點地把整片森林的味道吮吸進內里。有人形容說,野生食用菌是深閨中的千金,嬌氣、珍貴、豐富,又那么迷人;味蕾和身體都能感受到來自整個森林的呼吸,自然舒爽,怡然健康,每一次入口都是一次心靈的按摩。這樣的食材,味感中帶著奇異的肉感,聞起來又不輸香料,與各種食物搭配起來都給人以驚喜。
野生菌常用的有2個字,一為“蕈”,二是“菌”(北方“蘑菇”或“菇”的叫法,云南人除“香菇”一般不會用)。“蕈”在字典的解釋一是“常綠喬木,高十余米,為優質木材”;二是“俗稱蘑菇,生長在樹林里或草地上的某些高等菌類植物,傘狀,也稱傘菌;如此說來,“蕈”指的是高等菌類,但是,“蕈”字云南人基本不用。云南人通常用的是“菌”,昆明人發音jer(“介兒”連讀),普通話里還找不出一個恰當的同音字。
野生菌最早只是老百姓作為充饑、果腹的食物,現在已經被公認為綠色、健康食品。美國《時代周刊》2010年評出16項“亞洲之最”,其中,云南野生食用菌被列入“對身體最佳”食材。云南的松茸、松露、美味牛肝菌等野生食用菌遠銷日本、法國、意大利、德國等國家,占據海外市場的60%。
云南人有理由為自己偏好野生食用菌的習慣和口感而驕傲。美食家說:最讓人類滿足的美味來源有三樹、蛋白質和膽固醇。其中,糖對應甜味,蛋白質對應鮮味,膽固醇對應油香味。野生菌不僅三者皆備,而且不同的菌子具有不同的特殊香氣,這四點也是云南人乃至地球人對野生食用菌欲罷不能的主因。坐擁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而大快朵頤的云南人不驕傲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