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秸稈從土地中來,到土地中去,是最合理的有機質歸還路徑,無論是直接還田、堆腐后還田還是通過飼料化利用過腹還田,都能有效補充土壤有機質。目前的研究和實踐也都表明,長期秸稈還田能夠有效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重構健康土壤生態系統。
我國秸稈還田利用方式多樣。我國秸稈還田方式主要包括秸稈直接還田、堆肥腐熟后還田等。全國秸稈資源臺賬顯示,2022年秸稈直接還田率達52.3%,是秸稈還田的主要利用方式。受我國作物生產方式和生態環境特征差異大等影響,秸稈直接還田方式呈現多樣化。東北玉米秸稈還田包括粉碎深翻(>25cm)(~50%)、碎混旋耕(0—15cm)(~30%)、地表全覆蓋免耕深松和地表覆蓋條帶少耕等方式。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采用深翻還田方式,小農戶多采用旋耕還田方式。黃淮海秸稈以小麥和玉米秸稈為主,還田方式主要是小麥秸稈粉碎留高茬免耕播種玉米,玉米秸稈粉碎后翻耕、旋耕或覆蓋免耕播種小麥等方式。以玉米秸稈粉碎翻耕/旋耕播種小麥為主。長江中下游及華南稻作區有雙季稻冬閑、稻麥兩熟、稻油兩熟等種植模式。雙季稻區晚稻秸稈留高茬粉碎覆蓋、春季翻耕還田;早稻秸稈切碎旋耕還田。稻麥和稻油等水旱兩熟區,中稻秸稈粉碎翻耕或旋耕或免耕還田;小麥和油菜秸稈粉碎翻耕或旋耕還田。
秸稈還田是提升土壤質量的有效途徑。秸稈還田能夠有效培肥土壤、提升地力。促進土壤肥力提升。秸稈還田為農田土壤微生物提供了養分和良好生長環境,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加速秸稈中有機物的轉化,增加了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等養分含量。改善土壤結構與功能。秸稈還田后,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土壤團聚體含量增加,能夠有效提高土壤的養分供給能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秸稈還田通過增加輸入土壤植株殘體實現土壤固碳,長期還田能夠顯著增加土壤有機質。據黑龍江集賢、吉林梨樹、遼寧鐵嶺、內蒙古科右前旗等秸稈還田土壤質量定點監測數據顯示,土壤有機質含量較2016年平均提高了0.3—0.5g/kg。
秸稈還田不當會影響后茬作物出苗等問題,建議要提升還田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一是強化政策支持。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在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等區域,實施秸稈科學還田行動,統籌考慮種植生產現狀、農民接受度、技術成熟度等,選擇基礎較好、機械化水平高的秸稈產生大縣,打造秸稈科學還田典型樣板。二是強化科技支撐。依托國家科技研發計劃等,組織優勢力量聚焦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最適還田量、還田方式、還田配套農藝措施等關鍵問題進行聯合攻關,形成適宜不同區域的秸稈還田技術模式、技術規范,并結合實際情況示范推廣。三是強化還田監測。開展秸稈還田生態效應長期定位監測評價,在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等糧食主產區加密秸稈還田監測點,構建全國監測網絡,用科學數據分析評判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病蟲草害發生、土壤肥力等的影響。
(來源:農民日報;作者: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農藝師代碌碌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高級農藝師孫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