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向設施農業要食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國務院層面首次就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出臺的政策文件,提出了發展目標,明確了3方面14項重點任務,將“大食物觀”的“大寫意”變成了工筆畫、施工圖。其中,設施農業作為大食物觀的重要內容,貫穿了《意見》的各個方面。
設施農業涵蓋設施種植、設施畜牧、設施漁業等。其中,設施種植是指利用日光溫室、塑料棚室、連棟溫室等設施,運用工業化生產理念和工程技術手段,創造適宜生長的小氣候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自然環境依賴,進行優質、高效生產的現代化生產模式,具有環境可控、產量高、周年連續生產等優勢,其發展程度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保障我國“菜籃子”“果盤子”周年均衡供應做出了重要貢獻。
發展現代設施種植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內容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消費加快升級,食物需求日益多元,發展現代設施種植已成為“大食物觀”的重要內容。
——是深挖食物供給潛力、助力農產品穩產保供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人均GDP已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人們對蔬菜、水果等的需求顯著增加。設施種植栽培模式多樣、作物種類豐富,讓日常食物種類更加多樣、營養結構更加優化,而且日光溫室解決了北方冬季果蔬生產供應難題,塑料大棚實現了提早延后供應,遮陽避雨棚增加了南方夏秋特色品種,有效保障蔬菜等重要農產品的周年穩定供應。
——是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緩解耕地壓力的重要途徑。從生產效率上看,設施生產充分利用土地和光溫資源,顯著提高單產,如日光溫室番茄年平均產量16噸/畝,是露地生產的5倍。從時間上看,設施種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限制,實現“地不分南北、時不分季節”,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從空間上看,設施種植可在戈壁、荒漠等上發展,突破了傳統農業對耕地的高度依賴。
——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設施周年生產,周年用工,可提供7000余萬個就業崗位,且生產效益高,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據統計,北方日光溫室畝均年純收入能達到3.6萬元,一戶農民種兩個2畝日光溫室,就能達到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發展設施種植有利于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更好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國設施種植產業現狀及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政策扶持下,我國設施種植業發展迅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具體表現為:
一是生產規模穩步擴大,基本滿足了周年供應需求。我國設施面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設施總面積的80%以上,主要種植蔬菜,占八成以上。目前,設施水果和西甜瓜年產量近0.5億噸,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菜籃子”“果盤子”的周年需求。
二是布局逐步優化,基本實現了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市場供應半徑等條件,形成了5大設施農業優勢產區。其中黃淮海及環渤海地區面積約占60%,以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為主;長江中下游地區占18%,以塑料棚室為主;西北和東北地區分別占15%和4%,以日光溫室為主;華南地區占2%,以塑料棚室和遮陽防雨棚為主。
三是節能節本,走中國特色設施農業發展道路。我國設施類型以投資較少、節能節本的日光溫室、塑料棚室為主,分別占比28%和70%。其中日光溫室為我國獨創,可在最低溫度-28℃的地區(北緯43.5°)不加溫進行果菜越冬栽培,為世界農業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提供了“中國樣板”。
四是機械裝備逐步應用,勞動生產率穩步提高。近年來,我國設施生產管理自動控制、新型水肥一體化等現代化設備和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設施種植機械化率提升至40%左右,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部分現代化溫室中也有所應用,設施裝備科技水平穩步提升。
盡管我國設施種植業取得長足發展,但總體上大而不強,單產水平不高,產品質量不優,綜合生產能力與產業效益提升空間巨大,目前還面臨設施結構不科學、設施專用品種缺乏、設施生產機械化輕簡化水平低、設施管理標準化程度低等主要問題。
發展現代設施種植的重點措施
《意見》明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要積極發展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集中連片推進老舊設施改造提升,加快發展集約化育苗,發展基質、水培等無土栽培,在大中城市周邊布局建設植物工廠。在具備水資源條件的地區探索科學利用戈壁、荒漠等發展可持續的現代設施農業。
《意見》強調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提升食物開發質量效益。在設施種植領域,要加快育種創新,開展設施蔬菜種源攻關,培育高產優質抗逆新品種,支持設施蔬菜種苗生產基地建設。加快設施蔬菜育播收運等食物開發關鍵裝備瓶頸,研發推廣設施種植專用機械。
落實上述重點任務,亟待強化科技創新和多學科協同攻關,加快設施生產關鍵技術與產品、裝備的研發與應用。
一是優化設施種植布局,推動設施提檔升級。按照“效益優先、適度領先”原則,推進老舊設施改造,改墻體、改骨架、改跨度等,增強設施性能,擴大作業空間。強化環境自動管控、水肥精準供應等裝備的推廣應用,提升設施裝備水平。在大中城市周邊,根據消費需求適度布局植物工廠,發展無土栽培,以保證自然災害和突發重大應急風險下蔬菜產品的安全穩定供應。
二是加強種源攻關,培育設施專用優良品種。解析適于設施種植相關性狀遺傳調控機理,闡釋風味營養品質等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解析對設施特殊非生物逆境和特有重大病蟲害的抗性調控機制,加快生物育種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優質、多抗、高產、適于輕簡作業的設施專用新品種。
三是加強專用機械研制,推進設施機械化生產。研制和優化設施耕整地、育苗、移栽、植株調整、植保施藥、轉運、廢棄物處理、無土栽培基質消毒等系列輕簡化、智能化裝備,構建“設施-農機-農藝”三融合的宜機高效栽培模式,推動“機器換人”,降低設施生產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
四是加強土壤障礙治理和病蟲防控,推動綠色化標準化生產。研發并應用土壤障礙修復與健康保持技術與產品,應用合理輪作、水肥一體化、嫁接栽培、物理阻隔、環境管控、生物防治等關鍵技術,構建設施生產綠色化標準化技術體系,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提升產品質量和安全性。
五是補齊產業鏈短板,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圍繞茄果類、瓜類、葉菜類等主栽蔬菜,應用優良品種,加強機械化精量播種、壯苗培育等關鍵技術應用,提高育苗水平,基本實現主產區集約化供苗。圍繞農機耕整地、土壤處理、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廢棄物處理等環節,加快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基本實現設施生產機械化耕整地,其他環節社會化服務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50%。(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張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