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廣東省開平市大沙鎮農業農村辦、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等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在茶園中套種的第一批“中科1號紅松茸”順利采收,為農業轉型升級、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探索出新路徑。
向“下”扎根,探索茶園套種“新路子”
“中科1號紅松茸”是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段俊教授團隊專為廣東氣候生態環境選育的優質食用菌品種。本次套種項目的技術負責人胡冬苗和技術員區佩玲介紹,紅松茸菇蓋紅色,口感接近野生松茸,肉質嫩滑鮮美,營養價值高,富含多種有益成分和礦質元素,具有保健功效。其種植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產量高,畝產可達2500-3000斤,一季畝產值超4萬元。
經研究,紅松茸種植過程中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不僅可以提高土壤的濕度和保溫性,還可以進一步改善茶園的生態環境,通過緊抓冬季茶葉生長緩慢的“窗口期”,在茶園中套種紅松茸,利用茶園修剪物、稻草等農林廢棄物作為種植基質,不僅有效降低了成本,而且顯著提升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了土壤肥力,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
向“深”推進,撐起鄉村振興“致富傘”
大沙鎮在茶園套種紅松茸的創新實踐,為農業轉型升級、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是科技賦能做強產業發展“硬支撐”。紅松茸種植效益雖然顯著,但在推廣過程中還面臨人工成本較高的問題,對此,大沙鎮計劃在土地耕作基礎、種植和灌溉技術上充分引入機械化操作,從而進一步充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升紅松茸的產量和品質,為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動力。
二是多元種植解鎖一地雙收“新密碼”。持續探索在水稻田和林下種植紅松茸的多元化生態農業種植模式。比如,在水稻田休耕時種植紅松茸可以實現“一田兩用”,提升土地的經濟效益;在林下種植則能充分盤活林地資源,增加農民的種植收入。隨著紅松茸種植規模的擴大和產業鏈的完善,大沙鎮有望成為生態農業和鄉村振興的典范,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三是擦亮品牌打好“兩山”轉化“持久戰”。隨著紅松茸產業發展提升和農村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將進一步提供本地就業機會,吸引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就業,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此外,將“中科1號紅松茸”打造成地方特色農產品——“大沙優品”,進一步持續擦亮“大沙優品”行政區品牌,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切實推動品牌價值提升,促進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有效轉化。(來源:大沙鎮農業農村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