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國都在搶占制高點。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們絕不能落后”。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智慧農業作出系列部署,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我們要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力推進智慧農業發展,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注入數字化、智能化新動能。
深刻理解發展智慧農業的重要性緊迫性
智慧農業作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正以新技術突破、新工具應用、新要素組合,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成為各國競相搶占的戰略制高點。從國內外情況看,當前必須搶抓信息化發展機遇,下大力氣推動智慧農業加快發展,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支撐。
發展智慧農業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但同時,耕地、水資源約束日益趨緊,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依然面臨著諸多壓力。同時,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對農產品供給質量也提出了新要求。解決這些兩難多難問題,除了用好傳統手段外,更要用好數字化、智能化手段,通過智慧農業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品質、效益,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精細化水平。
發展智慧農業是提升農業農村管理服務效能的重要手段。我國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仍然存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面對的是分散的主體、細碎的地塊、瑣碎的農事,如何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是我們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通過物聯網、衛星遙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詳細記錄每塊地的性質、權屬、邊界、用途等信息,實現土地的精準化管理;可以根據位置、氣候、作物品種、環境情況等,為農民提供精準的農事指導和農技服務;可以根據農業生產區域的全方位實時監測信息,實現重大災害的預測預報和防災救災的指導;可以對農戶精準畫像,實現防返貧致貧動態監測、精準幫扶。這些都為我們轉變農業農村管理服務方式、全面提升管理服務效能,提供了新手段。
發展智慧農業是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從國內各產業比較看,農業信息化發展明顯滯后于工業和服務業。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監測,2023年第一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為10.78%,顯著低于第二產業的25.03%和第三產業的45.63%。從國外發展情況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把智慧農業作為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紛紛布局推進。據有關專家估測,與發達國家比,我國智慧農業發展水平整體還相差10年以上。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農業農村領域必須牢牢抓住信息化發展機遇,加力推動智慧農業趕上來,以智慧農業來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彎道超車”,加速農業強國的建設進程。
準確把握當前智慧農業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采取切實措施,大力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和成效。
頂層設計逐步完善,政策體系初步建立。先后印發《“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十四五”數字農業建設規劃》等規劃和《農業農村部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等政策文件,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的“四梁八柱”初步建立。建立起農業農村部智慧農業工作推進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推動合力。成立了農業農村部智慧農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加強戰略研究,把準智慧農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重點。
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初步建立智慧農業創新體系,支持建設國家智慧農業創新中心和分中心34個、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35個,基本覆蓋智慧農業關鍵技術領域。組織科研單位、企業開展智慧農業技術攻關,作物表型高通量解析、土壤現場快速測量裝備、大型農業通用型機器人化作業平臺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智慧農業標準體系不斷健全完善,累計立項行業標準122項、發布實施26項,有力促進了智慧農業規范健康發展。
新場景新模式涌現,部分裝備普及應用。先后支持建設國家智慧農業創新應用項目116個,深入開展國產化智慧農業技術的中試熟化、推廣應用,探索形成了一批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相融合的節本增產增效技術模式。智能農機加快推廣,全國安裝北斗終端的農機約200萬臺,植保無人機年作業面積超過4.1億畝。人工智能、農業機器人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加速融合,精準播種、變量施肥、智慧灌溉、精準飼喂、環境控制等逐漸普及。支持浙江建設智慧農業引領區,探索智慧農業技術裝備從研發到制造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
數據共享逐步推進,信息服務惠及農民。政務信息化深入推進,農業農村部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實現在線辦理。大數據平臺和農業農村用地“一張圖”啟動建設,數據整合共享工作持續推進,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建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決策的基礎模型算法、通用軟件工具等加速研發應用,農業農村管理服務朝著更“智慧”的方向轉變。“農事直通”APP注冊用戶已達108萬,“全農碼”實現“地、人、物、財、事”有效關聯,累計賦碼超22.76億。通過全國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等方式,9年累計培訓受眾超過2.7億人次,助力提升農民數字素養。
總的看,我國智慧農業發展已具備了一定基礎,“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下一步重點是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但智慧農業從“盆景”走向“風景”,大規模推廣應用還面臨關鍵技術裝備支撐不足、應用成本總體偏高、硬件基礎存在短板、標準規范不健全等瓶頸制約,需要我們集中力量,逐一破解。
加快推進智慧農業大規模落地應用
當前,加快農業現代化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重大挑戰,更加迫切地需要我們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動農業產業改造升級,強化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和手段。今后一段時期發展智慧農業的總體思路是,深入實施智慧農業行動計劃,以全面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業農村管理服務效能為主要目標,加大政策支持、強化應用導向、破解發展瓶頸,統籌推進技術研發、集成應用、示范推廣,大幅提升農業智能化水平,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新動能。
一是用好存量、爭取增量,細化實化政策舉措。進一步深化智慧農業頂層設計,明確戰略定位、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細化實化支持政策,加大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現有項目政策對智慧農業的支持力度,積極爭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等政策支持,形成支持智慧農業發展的政策合力。聚焦關鍵環節重點領域,謀劃實施一批“十五五”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統籌建設“天空地”一體化農業觀測網絡。
二是示范帶動、重點突破,抓好主體轉型升級。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智慧農業引領區,在政策創設、機制創新、產業培育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打造智慧農業發展高地。繼續深入實施農(牧、漁)場智慧賦能計劃,組織開展智慧農業技術人才培訓,重點支持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國有農場等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育一批智慧農(牧、漁)場。豐富拓展人工智能、農業機器人等技術應用場景,發布一批管用、好用的智慧農業主推技術和數字化工具,總結推廣一批大面積單產提升數字化種植技術方案。
三是應用導向、規范發展,提高技術供給水平。緊盯國際發展前沿,聚焦產業亟需,制定智慧農業重大技術攻關清單。建強用好各類智慧農業技術創新平臺,開展大數據、大模型等聯合攻關,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智能裝備。培育一批智慧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引導科研機構與制造企業開展合作,加速技術裝備熟化應用。瞄準行業痛點,盡快制修訂一批行業亟需標準,推動建設一批智慧農業技術裝備檢測中心,推動成立智慧農業推進聯盟,引導智慧農業產業規范健康發展。
四是打通堵點、完善制度,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創新管理方式,推動業務流、數據流相融合,用全面、實時、精細的數據,支撐管理服務的精準化、科學化。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整合,制定完善數據采集、加工、管理、流動、應用的管理制度,加快建設上下協同、業務融合的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推動農業農村重點業務領域率先開展數字化改造。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數據交易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數據交換互惠機制,推動培育數據交易市場,促進數據流通和合作開發。(來源:中國農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