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探索創新食用菌方艙種植新模式,充分利用農村閑置土地,安裝食用菌智能方艙,讓食用菌種植更加科學、高效,既提高農民收入,又壯大集體經濟。
走進港北區大圩鎮尋楊村食用菌方艙種植基地,一間間集裝箱整齊排放,村民忙著采收竹蓀。這些集裝箱就是食用菌智能方艙,每間方艙20平方米,通過層架式垂直種植,可設置4層,種植菌包1600多個,種植密度比傳統大棚高出2倍以上。
方艙內部配備先進的環境模擬系統,技術人員可通過手機查看和調節溫度、濕度等各項參數,保障竹蓀生長良好,一年四季均可出菇。據介紹,這個基地有8個智能方艙,種了1.3萬個菌包,種植3個月就可以采摘。不用看天氣,生長環境都有空調控制,不僅提高了竹蓀抗病率,還顯著提升了產量和質量。
據了解,該基地是尋楊村利用上級資金100萬多元建成的現代產業基地,通過“村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運營,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基地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4萬多元。
港北區通過村企合作的方式在大圩鎮尋楊村、永福村安裝了16個智能方艙,集體租賃給企業運營,預計每年生產竹蓀8000多斤。這種聯農帶農新模式,實現了村集體有收益、企業有效益、農戶有收入,促進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來源:廣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