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經過了采摘期,我們正為來年擴大規模做準備。”11月3日,在六盤水市木果鎮食用菌生產基地里,機械轟鳴,兩名工人正將廢木料粉碎成“木面”,用于制作菌棒。“每天能生產20噸左右,可加工十幾萬個菌棒。”
位于云貴高原腹地、烏蒙山東側的崇山峻嶺之中的木果鎮,是六盤水的極貧鄉鎮之一。過去,這里的村民主要種植包谷和洋芋,收入單一。
近年來,隨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生態工程的實施,森林面積已占了木果鎮國土面積的近三分之二,當地政府也從氣候、生態等優勢入手,引導農民發展食用菌產業,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
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推、農戶參與,木果鎮積極引進菌種培育及菌菇深加工項目,2017年建設年產量2000萬棒的食用菌加工基地。今年,一期240個養菌種菌大棚投產,建成冷庫1個。截至10月24日,共產出香菇150余噸,銷往四川、云南等地,銷售額達130余萬元。
加工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出“菌種培育→鮮菇生產→菌菇深加工→線上線下傳媒營銷→蘑菇主題特色農業小鎮”的全產業體系。并與中科院、貴州省農科院、云南大學等科研院校展開技術合作。
朱家祥是參與種植菌菇的貧困戶,他在基地從事菌菇采摘、為菌棒注水的工作,每天工資有100元。他的妻子王天鳳在基地加工廠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兩人每月有接近6000元的工資,脫貧不是問題。”朱家祥說。
為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在項目實施中,木果鎮明確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民在產業鏈、利益鏈中的環節和份額。通過菌包生產、勞動務工、供棚種菌等渠道連結農戶,農戶將土地按照每畝每年400元價格流轉入股基地,并按照5年一個階段實行20%的遞增,合同期限10年。該村200畝土地入股該項目,已支付土地分紅8萬元,涉及農戶46戶,其中貧困戶10戶。
豐產期時,該基地每天有近百名工人務工,穩定的收入讓群眾生活得到了改善。部分村民在學到技術后還承包了大棚,收入相當可觀。村民羅強軍今年7月份承包了27個大棚,每個大棚能產出菌菇3000斤左右??吹叫б婧?羅強軍又承包了13個大棚,目前已實現產值60多萬元。
“根據基地食用菌種植規模,每年平均需消耗樹枝3萬噸,農戶可將房前屋后及田地內的廢棄樹枝售賣給菌包加工基地。按廢棄樹枝每噸450元的回收價計算,每戶每年可增收3500元,預計可帶動3000戶,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食用菌項目變廢為寶,達到了發展生態循環產業的目的。
“按照計劃,明年該基地的食用菌大棚將擴大到500個,實現年產500萬個菌棒。”木果鎮黨委書記周鵬說,今年4月以來,村民共從食用菌基地領取了37萬元勞務費。除食用菌種植之外,木果鎮還帶動群眾種植丹參、瞿麥等中藥材4000多畝,參與農戶達200戶。(人民網貴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