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非共和國首都班吉附近的大馬拉地區,盛夏7月的午后時分,太陽熱辣,一間約6平方米、四壁用棕櫚葉遮陰的菇棚里卻幽暗清涼。棚內有兩個長2米、寬1米的畦床,其間星羅棋布地點綴著剛萌出的數十簇平菇。40歲的法蒂瑪蹲在土埂上,用手撥弄著飽滿的灰白色菌蓋,臉上難掩豐收的喜悅。法蒂瑪是中國援中非菌草技術項目的眾多受益者之一。
這個由中國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福建正原菌草國際合作有限責任公司承擔的援助項目,不僅豐富中非人民的餐桌,還傳播農業技術、促進當地就業和減貧。
中非共和國因受多年戰亂影響,失業率高企,貧困人口多。世界糧食計劃署最新數據顯示,該國約一半人口處于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態。
據了解,菌草技術由中國科學家林占熺發明,是指用菌草“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生產菌草菌物飼料和治理生態等,其在中國已成為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2017年,這一“中國方案”被列為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重點推進項目,已在10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
2021年5月,援中非菌草技術項目專家奔赴中非共和國,建立了菌草食用菌生產線、菌草種苗繁育基地、開展技術宣介、人員培訓和示范推廣等工作。
項目組與中非共和國農業研究所合作推廣。艾琳·冬貝提來自該研究所,經過項目組悉心培訓,她對菌草栽培食用菌生產工序已爛熟于心。
據項目組長陳克華介紹,截至目前,已舉辦菌草技術培訓班16期,培訓學員613人,推廣菌草栽培食藥用菌合作組織5個、菌草養畜合作組織4個,推廣菌袋生產示范點3個、菌草技術示范戶314戶。
掌握技術并付諸實踐的法蒂瑪已得到回報。她的菇棚每天能收獲3-5公斤平菇,依靠社交媒體宣傳,她的菌草菇已在當地小有名氣。依靠自己的小團隊,她注冊了公司,并定期為當地婦女培訓菌草種植技術。
像法蒂瑪這樣學成技術嘗到甜頭,又致力于推廣的人不在少數。“中非生命”是當地一家負責教育培訓和人道援助的非政府機構,負責人帕塔塞在其辦公室后搭建了菇棚,里面成片的鹿角靈芝正茁壯生長。
為更好地推廣菌草技術,項目組正在建設一個854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包括:菌種生產、接種、菌絲培養和出菇示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