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松茸”,又叫榛松茸,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松茸,而是源自日本TAKAPBIOG公司的一個變異香菇菌種,是一種人工種植的食用菌。自2003年引入到中國后,因為外形、口感酷似野生松茸,因而在小范圍進行種植,并通過菌棒出口等又返銷到日本、輻射到韓國。隨著野生松茸資源越來越稀少,這種“生態松茸”不但價格水漲船高,而且基于工廠化種植的優勢,在種植面積上發展勢頭迅速。
“生態松茸”雖然是一種異性的香菇改良而來,但經過在國內近20年不斷完善,逐漸達到營養成分含量高、基因性能穩定、產量大幅提升等優勢,高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較高,口感香味濃郁。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前,國內種植“生態松茸”的大小基地和公司不足5個。2022年,已經達到30余家,其中以山東、四川、河南、云南和西藏等地為主。在韓國市場,已逐漸由類似直銷模式銷售的高端食材,逐漸走向大眾消費。
“生態松茸”熱度越來越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物以稀為貴。隨著國家對珍稀食藥用菌資源的保護性,市場中野生松茸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少,而人工種植松茸到目前為止,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那么,“生態松茸”以其高度近似野生松茸的品相、品質及口感,成為野生松茸的較好替代品。
二是大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一葷一素一菇”的人類科學膳食結構,尤其是新冠疫情后,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健康飲食。
三是隨著鄉村振興的升級推進。在政策東風帶動下,傳統食用菌產業迅猛發展,正經歷產業重新洗牌和升級。香菇、木耳、杏鮑菇等傳統菌種,利潤逐漸降低,產業內品種的迭代和種植戶種植意愿變更,使得新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潤空間產品成為農戶嘗試的首選。
崛起背后的風險
一個新品種的問世,本身是無所謂好與壞的,最終檢驗這個產品好壞的標準,只有市場。“生態松茸”一方面因為其“高仿”的特異性,在高端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會讓一部分從事菌種、種植和渠道銷售的從業人員獲得較高利潤。
高利潤一般會伴隨高風險,通過近期對河南、新疆、山東等地種植戶和銷售市場的調研了解,“生態松茸”產業崛起的背后也逐漸暴露出越來越多風險。
主要體現在:
一是菌種不純。“生態松茸”本身是源自一個變異的香菇菌株,菌株基因的不穩定性,不可避免,因此需要持續的復壯和提純,需要專業人員進一步改良。而一部分從業者為了躋身這個新品種生產,自作聰明的從菌菇子實體進行二次提取后加工菌包種植或直接銷售給種植戶種植,導致產量下降、畸形菇過多、返祖性菌柄老化等癥狀,給種植戶造成損失。
二是種植技術不明晰。“生態松茸”因為其特異性,在種植管理上跟一般香菇管理要求不同,在種植環境和管理參數上具有很大差異性和特殊要求。這個品種作為一個新生菌種,產業鏈尚不完善,尤其是培訓環節仍屬空白。大部分種植戶自認為從事食用菌種植時間較長,就可以大膽嘗試。殊不知,從出菇管理的設施、條件上都不適宜,在后期管理上付出再多努力也是徒勞。
三是大膽盲干。在不熟悉菌種屬性、不具備菌種純度、不了解管理技術、不了解市場需求的情況下,菌種生產商大膽仿冒、提取二代甚至三代、四代種,然后忽悠種植戶高價購買菌包種植,出菇一塌糊涂。依次遞推,種植戶拿著畸形的“葫蘆頭”冒充松茸銷售給消費者。這是一錘子買賣,砸完之后就不見蹤影了。
四是誤導消費者。“生態松茸”究其本源不是松茸,僅僅是處于從品相和商品的相似度上,冠之“生態松茸”或“榛松茸”。因此,在消費市場上以次充好,冒充野生松茸賣,這是極其不對的。
五是市場不明確。食用菌作為農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存在投資周期長、種植風險點多、銷售預期不明朗等特點,因此在食用菌種植領域,各種小眾產品和菌種,在沒有過硬的種植技術、明確的市場需求情況下,盲目種植新品種、小眾品種,無疑是飛蛾撲火。
風險防范措施
首先,從根本上先解決思想認知問題。堅定這個新品種的“是”與“不是”。然后,根據這個品種的本性來決策如何經營新的品種。如果心懷僥幸,以次充好,妄圖用這個變異的品種去冒充野生松茸,最終只能被市場反噬。
其次,要加強學習,遵從良種良法。從專業的機構或技術從業者身上學習規范的種植技術,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將種植設施要求、種植管理參數、種植采收標準等進行規范化、標準化,不能滿足于“人種天養、廣種薄收”。
再次,就是管控規模,防范市場風險。小眾菌種,不可盲目冒進,想當然的擴大種植面積。能做到市場主導、以銷定產是最佳狀態,否則,沒有風險抵抗能力的種植戶,不建議種植。
最后,也是這個菌種在初期發展的根本出路。堅持“科技引領”“產業主導”,這個主要是針對大型的、具有科研能力、資金實力的食用菌企業,在科研保障菌種和種植技術過關的情況下,積極拓展和延伸產業鏈條,擴大“生態松茸”營養成分提取等深加工產業,以“擴流”帶動源頭種植的“擴產”。只有產業鏈形成,“生態松茸”才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作者:青島本草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祖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