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西南昌市紅谷灘區流湖鎮上房村,一座生態循環智能菌菇培育房格外引人注目。墻上智能數控系統屏幕閃爍著實時數據,室內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相對濕度等關鍵環境參數一目了然。
丁佳逸一邊熟練地操作著,將溫度調到22℃,濕度設定為85%RH,一邊介紹,“像這樣的培育房,我們目前有16間。借助智能數據屏,我能實時監控35萬個菌包的生長變化情況,及時為菌菇生長創造最理想的條件。”
上房村,曾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丁建新返鄉創辦了食用菌產業基地。次年,大學畢業的丁佳逸加入父親的創業事業中。從土地流轉、選址建廠,到種植、管理、研發,丁佳逸全身心投入。
這個智能培育房,就是由丁佳逸牽頭,帶著產業基地的技術人員,與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合作研發的成果,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為了攻克傳統菌菇種植方式存在的產量低、質量不穩定等弊端難題,產業基地與科研院所“雙向奔赴”。與江西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共建的食用菌科技小院,通過有效實驗,優化了菌菇栽培工藝,減少了雜菌感染。育種方面,研發了菌菇表型參數測定系統,將測量時間從過去的5分鐘大幅縮短至2秒,極大提升了綜合效益。
如今,產業基地的秀珍菇優等品率高達85%,年產值6500萬元。(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