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公布的首部節約用水行政法規《節約用水條例》已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國家厲行節水,而農業用水占用水總量的60%以上。近幾年,我國一直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那么,農業生產用水現狀如何?高效節水灌溉能帶來哪些直接效益?
針對這些問題,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高標準農田處三級調研員胡恩磊,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節水處處長、正高級農藝師吳勇為您解答疑惑。
我國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 農業節水迫在眉睫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水情。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節水是根本出路。《節約用水條例》中指出,國家厲行節水,堅持和落實節水優先方針,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那么,在農業方面,目前我國整體用水情況如何?存在哪些方面的難點或問題?
吳勇表示,我國水資源存在“總量不足”和“分配不均”的問題。舉例來看,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耕地畝均的水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我國屬于季風氣候,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而冬、春兩季比較少,特別是春天。老百姓有一句話叫做“春雨貴如油”,春天正是夏糧春灌的時候,需要大量用水,春播也需要水,這個時候恰恰降水比較少,這是一個矛盾。另外,從空間上來看,我國南北分布不均。比如,北方大概占19%的水,但北方的耕地占60%多,這是水土的嚴重錯位。
如果從區域性看,比如我國最典型的西北地區干旱加缺水,西北的黃土高原基本上就是以雨養旱作為主,這個地方基本上是“十年九旱”,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新疆、甘肅的綠洲灌區,這些地方灌溉水量不足。華北地區有一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超采漏斗,華北地下水位基本上在50年的時間下降了大概有50到100米,現在好多地方都是抽的深層地下水。這兩年,我國采取了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項目,包括高標準農田建設,也建了好多的噴灌、滴灌節水項目。這兩年,地下水下降的趨勢得到了遏制。而南方存在季節性干旱的問題,2022年,南方長江流域特大高溫干旱,這是從1961年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我們以前認為南方的水田是最有灌溉保障的,但恰恰是我們認為最沒問題的地方出現了問題。這是給我們一種信號、一種警醒,氣候變化帶來水的變化,引起干旱的變化。所以,水的問題非常重要,如果管不好水、用不好水,可能就會動搖農業的生產根基,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必須要解決水的問題。
高效節水灌溉 能帶來哪些直接效益?
細讀條例,它對用水的全過程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并有明確規定,內容涵蓋用水規劃、定額制定、計量和供水等各個方面。同時,條例從工業、農業、生活等多個方面提出了綜合性的節水措施。而通過節水方案更好地促進糧食增收,對我國非常重要。在建設高標準農田中,實現高效節水農業灌溉就是很重要的一點。據了解,到2023年底,我國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大概超過了10億畝,相當于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3%左右,占永久基本農田的比例達到了66%左右。這10億畝里面70%集中在13個糧食主產區,還是以突出糧食產能提升為主。
胡恩磊介紹,實現高效節水農業灌溉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對現有的灌排渠系進行升級改造。原來的一些水利工程因為建設年代比較久遠,可能跟灌區建設不配套,就導致了灌排渠系不暢;還有一些設備設施年久失修,也需要進行改造升級;再有就是一些提灌站的設置不科學。所以,要對這些輸水管網、配電設施進行整體改造升級,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二是要因地制宜地推進高效節水灌溉。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我們要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地塊的現狀,還有經營管理方式和種植結構,包括種植作物的類別和種植習慣去推廣。比如,一方面,像南方的一些地方不缺水,可能更偏向于以管道輸水來提高灌溉蓄水效率;另外,南方一些地方的土地效率比較高,通過高效節水灌溉把明渠改成暗管,淺埋地下管道輸水來增加耕地的播種面積,增加糧食的產能。另一方面,有些地方高效節水灌溉規模比較小,農戶一家一戶的話,如果用高效節水灌溉,它的成本比較高,并不是都適宜的。像一些北方平原地區,可能面積大一點,五六十畝,這種適宜去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包括結合滴灌、噴灌、微灌這些,它效益會相對比較好,節水效益也比較明顯一些。在一些項目區,還經常會看到成片、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會配套一些淺埋地下管跟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在推進。一般結合管道輸水的話,能夠節水在20%以上;滴灌、微灌節水效益更好一些,能夠達到30%以上,一般每畝節水可以達到50到100立方米。如果原來是大水漫灌區,畝均節水效益會更高一些,可能達到100立方米左右。糧食增產也有統計,但每個地方不一樣,像河南、新疆,它原來的地塊條件比較好,小麥、玉米每畝增產大概在100斤左右;一些原來沒有實施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地方,可能地力條件相對差一些,這樣的話增值空間比較大一些,可能達到每畝增產200斤左右。
胡恩磊表示,搞高效節水灌溉是有一定的土地規模效應的,是連片的。碎片化的話,效益就非常低下,成本也高。高效節水灌溉其實是一次性靜態投入,目前是以政府部門投入為主。但更主要的是,高效節水灌溉結合的是生產經營方式,不能說建完之后,生產經營方式還是原來傳統的農業方式,一家一戶形成不了規模效益。大田作物的經濟效益相對于經濟作物、果林是比較低下的,但通過規模效益去提升產值效益,再加上高效節水配套一些智能化的灌溉設施的話,能節省人力成本。比如,灌溉300畝地的話,平時可能要一個月左右;但用了智能灌溉系統,可能也就一星期左右就能實現一次灌溉。它實際上還是一種農業高質量發展方向,一種趨勢。
在吳勇看來,改變了水的問題,實際上帶來一系列的變化,總結起來應該叫作“革命性的變化”。以前都是土壤施肥,效率比較低;現在有了高效灌溉、噴滴灌之后,可以搞水肥一體化,肥料就不通過地面了,水溶肥、液體肥通過管道就下去了,精準施用、高效施用、提高產量,這是非常好的雙重效果。
農業現代化建設是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而提高農業生產節水灌溉水平又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當務之急。各地應嚴格落實《節約用水條例》加大農業節水投入力度,創新節水技術和設備,為農業節水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來源:農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