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勃菌
馬勃,俗稱馬糞包,屬于擔子菌亞門灰包目馬勃科,主要包括馬勃屬、禿馬勃屬、栓皮馬勃屬、脫蓋馬勃屬等,種類繁多且分布廣泛。
馬勃雖然其貌不揚,在我國卻有悠久的藥用歷史,是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良藥。
雖然種類很多,但是馬勃科的蘑菇看起來都大差不差,形狀大多都呈近球形、梨形,顏色初期接近白色,后逐漸變深成土黃色、褐色或深褐色。蘑菇頂部在成熟時會裂開口,向外噴射淺煙色的孢子。在馬勃孢子尚未成熟時(內部成白色),有些種類如龜裂馬勃的幼嫩蘑菇可以食用且味道鮮美。
馬勃喜歡生長在砂壤土和腐朽樹木、落葉、糞草等有機質物質豐富的環境中,其基部的根狀菌絲索起到了固定的作用。一般在夏末、入秋雨后,或是雨水豐沛的7、8月份,往往能在灌木叢或者是樹林中的枯枝落葉層上找到它。
大馬勃(A)、龜裂馬勃(B)、硬皮馬勃(C)、長柄梨形馬勃(D)
羊肚菌
羊肚菌,因其菌蓋呈褶皺網狀,頗似羊肚,再加上酷似老北京爆肚的脆嫩口感和其豐富的營養而得名。雖然和平時常見的那些傘形蘑菇一樣,羊肚菌也有菌柄和菌蓋,但在分類上,它屬于子囊菌亞門盤菌目。
羊肚菌是一類喜歡涼爽環境的大型真菌,其最適宜生長溫度為15℃~22℃,因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溫帶和寒帶地區。而近年來實現人工栽培以后,大棚里的羊肚菌甚至可以提前到一月中旬出菇,堪稱蘑菇界的“開春第一鮮”。
現有的羊肚菌物種可以大致歸為三類:即黃色羊肚菌支系(27種,主要分布在東亞)、黑色羊肚菌支系(32種,在北半球分布廣泛)和變紅羊肚菌支系(僅3種,局限性分布在危地馬拉、墨西哥、新幾內亞等亞熱帶地區)。而我國的羊肚菌種類豐富,已發現超過30種。目前國內外可實現人工栽培品種主要以黑色羊肚菌支系的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和梯棱羊肚菌為主。
黃色支系的粗柄羊肚菌
黑色支系的七妹羊肚菌
要注意的是,有毒的鹿花菌與羊肚菌外形頗為相似,經常因為野外采集誤食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建議大家,要吃羊肚菌還是從正規渠道購買,畢竟美食雖好,但生命無價。(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