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金針菇,可能首先想到它“白幼瘦”的外表。其實,金針菇“出道”時不長這樣。野生金針菇都是黃色的,早年農民栽培的也是黃色品種。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選育的白色品種進入中國市場,憑借高顏值與高產量,迅速取代黃色品種。
白進黃退的背后,是種源長期受制于人。過去30多年間,日本白色金針菇品種主導中國金針菇市場,國內生產企業每年需重金外購母種。
近年來,福建育種家依托省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開展金針菇育種聯合攻關,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白色品種,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國產替代。一度被市場拋棄的黃色金針菇,經品種改良后再度“翻紅”,開辟了產業新賽道。
白進黃退,倒逼品種趕超計劃的醞釀
金針菇,因形似金針菜而得名。1000多年前,經典農書《四時纂要》便有關于其人工栽培的記載。但它真正端上百姓餐桌,則得益于現代種業的發展。
1982年,三明真菌研究所通過人工馴化與選擇,選育出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金針菇品種“三明1號”。1986年,該所又選育出雜交品種“雜交19號”。由于產量高、抗性強、栽培周期短,“雜交19號”迅速成為全國主栽品種,開啟了金針菇產業化進程。高峰時,“雜交19號”占據全國70%以上市場份額。
這時候的金針菇市場,是清一色的黃色菇。然而,國外白色品種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
20世紀80年代,日本長野縣北斗株式會社利用天然變異的白色菌株,通過雜交育種,育成世界第一個純白色金針菇品種“M50”,改變了人們對于金針菇的固有印象。
謝寶貴說,白色品種的魅力首先體現在顏值上。“M50”通體潔白無瑕,迎合了消費者審美偏好。生產性能上,比“雜交19號”增產30%以上。
在這場黃白博弈中,傳統黃色品種沒幾年便在市場上難覓蹤跡。之后,日本白色金針菇品種又經歷多次迭代。2008年,日本千曲化成株式會社育成的“T022”,產量又比“M50”高出30%,且穩產性、商品外觀等綜合表現更優,很快便壟斷了中國市場。
福建農林大學金針菇育種團隊曾從市場上收集國內9家龍頭企業的金針菇產品,進行基因測序分析,這9家企業金針菇年產量占全國60%以上。結果顯示,它們與“T022”遺傳相似度均為100%。由此推測,該品種在我國覆蓋度超90%。
創立于2011年的福建萬辰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最早引進金針菇工廠化瓶栽工藝的企業,目前日產金針菇超300噸。公司研發總監李博說,2010年左右,日本千曲化成株式會社開始和中國金針菇工廠化栽培企業合作,根據生產規模收取菌種使用費。
“國外菌種公司每個季度提供一次母種,我們再自行擴繁,用于生產。”李博說,日本菌種進入中國初期,日產100噸的企業每年需支付200萬~300萬元菌種使用費。國外菌種公司還曾要求根據實際營收情況參與分紅。
對于金針菇生產企業而言,目前菌種使用成本尚在可接受范圍內。但種源受制于人、單一品種的一枝獨秀,所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從業者擔憂,有一天可能陷入“卡脖子”危機。
有感于此,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五大金針菇生產企業共同投資1億元,設立合資公司,計劃聯合開展食用菌育種、栽培技術創新等研發工作。
幾年前,知名食用菌企業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真姬菇專利遭遇侵權,向同業公司提起訴訟。該訴訟引發行業震動,也讓一眾食用菌生產企業意識到,選育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的重要性。
一場金針菇品種趕超計劃,正在醞釀。
打破壟斷,實現對進口品種的替代
謝寶貴與金針菇打了半輩子交道。打破種源壟斷,實現國產替代,一直是他的夢想。早在2006年,他的團隊便在福建省科技廳支持下,建設了福建省食藥用菌種質資源保藏和管理中心,收集保藏各種食用菌種質材料近5000份,其中金針菇就有300多份,規模在全行業領先。在此基礎上,福建農林大學自主選育出了“農金3號”“農金6號”等系列白色金針菇品種。
盡管在實驗室表現不俗,但這些品種到了生產上,效果不盡如人意。謝寶貴開始反思高校單兵作戰的局限性。高校實驗室栽培設備、工藝等生產條件有限,難以通過大規模生產試驗篩選出優良品種。
產業鏈另一端的生產企業,也有相似的困惑。作為省內產能最大的金針菇企業,萬辰生物早在創立之初便萌生了開展育種研究、選育自有品種的想法。奈何生產型企業育種人才短缺、育種技術薄弱,亟須嫁接科研資源。
校企協作,成為共識。2017年啟動的第三輪福建省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將金針菇育種列為重點子項目,并提出“3年追趕、5年超越、10年引領”目標。
高校種質資源豐富,育種技術先進;企業對品種篩選能力強,成果轉化快。該項目由福建農林大學牽頭,與萬辰生物合作,旨在發揮雙方優勢,在較短時間內突破國外種源壟斷。
由此,高校與企業,科研與生產,走到一起,成為利益相關的合作伙伴。隨著育種進程加快,趕超國外品種的夢想正逐漸照進現實,其中的代表作是白色品種“農萬金8號”和“農萬金9號”。
據悉,福建省2019年育成的“農萬金8號”,產量與品質已接近日本品種“T022”;2020年育成的“農萬金9號”,品質與“農萬金8號”持平,單產超過“T022”。目前,“農萬金9號”已在萬辰生物廣泛使用,在白色金針菇領域實現對進口品種的替代。
黃色回歸,讓原始菇香再現市場
其實,黃色金針菇并未真正在市場上消失。得益于口感爽脆、不易塞牙等特性,它一直是零食加工原料的首選。因此,聯合攻關團隊決定在白色品種突破壟斷的基礎上,在黃色品種創新上發力,讓原始菇香再現市場。
謝寶貴團隊首先從基因層面破譯了金針菇顏色變化的遺傳密碼。原來,金針菇的染色體上具有兩套與顏色有關的基因,一套決定是白還是黃,一套調節顏色濃淡深淺變化。摸清了遺傳規律后,品種改良便有的放矢。
“產量低、商品外觀不好,是傳統黃色金針菇的兩大痛點。”謝寶貴說,和白色品種相比,黃色金針菇菇帽上通常有明顯的水漬圈,看起來就像浸過水一樣,不僅讓賣相大打折扣,也影響貨架期。
為了突破這一局限,聯合攻關團隊繼續天南海北搜尋種質資源,希望從大自然中尋找答案。終于,謝寶貴在黑龍江發現了一株天賦異稟的金針菇野生菌株,為其編號“FV2”。與常見的黃色金針菇不同,“FV2”雖然也是黃色的,但菌蓋厚實,表面干爽,沒有水漬圈。更重要的是,以“FV2”作親本,多代雜交,這一特性可以在后代中穩定遺傳。這一意外所獲,成為黃色金針菇品種改良的骨干材料。日后選育出的多個黃色新品種,都利用了其菌蓋干爽的基因。
水漬問題解決了,其他生產性能如何優化呢?聯合攻關團隊選擇的策略是“白改黃”——通過雜交手段,用白色品種基因改良黃色品種,在使其保留優秀食用品質的基礎上,兼具優良的生產性能。
很快,“農萬金10號”“農萬金11號”“農萬金12號”“農萬金13號”等一批改頭換面后的黃色金針菇新品種橫空出世。其中,2022年底育成的“農萬金13號”表現尤為驚艷。
“農萬金13號”
“產量比市面上的白色品種還要高,并且菌蓋干爽、菌柄和菌蓋顏色均勻,商品觀感好。”李博說,“農萬金13號”代表了行業內黃色金針菇育種領先水平。
“農萬金13號”的出現,引領沉寂已久的黃色金針菇重新回到消費者的視野。去年,萬辰生物開始規模化生產“農萬金13號”,現日產量約60噸,是國內黃色金針菇產量最大的企業。目前,“農萬金13號”出廠價比白色品種高出20%~30%。
然而,黃色金針菇要真正重回百姓餐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黃色金針菇的復興,還需要持續開展市場教育與推廣。
對于金針菇品種的創新之路,聯合攻關團隊還有更多展望。不久前,該團隊選育出極具特色的茶色品種“農萬金15號”。李博希望,未來可以推動白色、黃色、茶色金針菇“三姐妹”一起闖市場。針對不同消費場景,他還計劃選育不同的細分品種。譬如,燒烤與火鍋對食材的要求有所不同,前者要求金針菇基部最好粘連,便于穿串,后者則剛好相反。
謝寶貴團隊還在野生資源中發現了具有獨特玫瑰香味的菌株。他計劃以此為育種材料,選育出具有特殊香味的金針菇新品種。在謝寶貴看來,選育具有保健作用的功能型品種,也將是未來金針菇育種的重要方向之一。(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