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簡易大棚依然能種出美味香菇,基因工程、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讓不可能成為現實。
寒冬時節,在江西農業大學種植基地內,一叢叢菌菇在菌袋上蓬勃生長。胡殿明帶著學生將架子上的菌菇采摘下來,帶回實驗室進行研究培育。
“像這一朵菌菇,我們只需用針挑出內部一點,分離出無雜菌的菌種,再對它進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馴化栽培,找出它的最適出菇條件,再進行生產。”胡殿明指著顯微鏡下的菌種說道:“菌種是卡脖子的核心技術,生物技術為菌種研究提供工具與方法,推動菌種篩選培育及應用。”
胡殿明教授對采集的菌菇進行研究
胡殿明在研究的是一種名為高溫出菇型翹鱗香菇的新品種,該菌株所制成的菌棒在無降溫措施條件下,能耐受38.1℃-46.9℃,且能出菇,填補了江西省夏季簡易大棚無菇可種的空白。
胡殿明介紹,江西每年菌類的生產總量在全國排名前十,約達150萬噸。而江西的菌類種植70%~80%依靠簡易大棚,因此種植季節多限于春秋季或冬季。由于我國南方地區缺少耐高溫的菌種品種,導致大棚在夏季長達3個多月的時間里處于閑置狀態,造成資源極大浪費。多年來,科研人員一直致力于打破這一技術瓶頸,但進程緩慢。2018年開始,胡殿明便帶領團隊研發耐高溫菌種,2022年選育出高溫出菇型翹鱗香菇JAUCC3146菌株,打破翹鱗香菇菌絲生長溫度最高為38℃的局限,且單個菌棒產量可達一斤左右。
周健平博士正在記錄基地內菌菇的農藝性狀
據悉,自2022年胡殿明教授團隊對該高溫出菇型翹鱗香菇新品種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后,便進行了小規模的技術推廣,種植50余萬袋,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約360萬元。目前,該團隊建立了江西省最大的農林真菌種子庫,每年為贛州、吉安等地超100家菌棒生產企業、合作社及菇農提供菌種和技術支持。
“高溫出菇型翹鱗香菇新品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且具有抗腫瘤、抗菌、免疫調節、降膽固醇等藥用和保健功能,我們正在進一步改良其口感,計劃通過測定基因組來確定影響口感的基因,從分子層面進行改善等。”胡殿明透露,這一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在該物種研究上的空白,對生物制藥、生態修復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帶來全新思路與應用前景,并為生物領域相關研究注入新活力。
實驗室內培育的各種菌菇
在江西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種質發掘與利用江西省重點實驗室引人注目。該實驗室聚焦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多樣性與保藏研究、農業微生物與宿主和環境互作機制解析以及種質創新研究、功能微生物擴繁與加工煉制產品開發研究等三個研究方向,構建農業微生物研發平臺,獲得6項科技獎項,發現大型真菌新屬1屬、新種30種,中國新記錄屬1屬、新記錄種13種,江西省新記錄種193種,植物新病原6種,實現農業微生物的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促進江西省農業微生物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在生物食品領域,江西的基礎條件優越,優質品種的選育非常關鍵。未來,我們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分子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基因編輯技術等,加快優質品種的選育。”正如胡殿明教授所說,江西在未來生物領域值得期待。(來源: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