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遂昌縣有雜交稻制種面積2.16萬畝,羊肚菌和雜交稻制種輪作模式試驗成功,為山區縣示范推廣縣域特色農業產業探索了一條新路。如今,羊肚菌已成為遂昌縣北界鎮“集體增收、村民共富”的新路子。接下來,當地將建設菌棒加工車間和冷鏈倉儲中心,打造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探索縣域特色共富新產業。
近日,遂昌菌臨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50畝菌田的羊肚菌鮮嫩上市。基地合伙人、王塢村村民王春堂算了除鮮菇外的額外一筆增收賬:“閑置的土地流轉每畝300元,雜交稻制種畝產值5000余元,‘稻菌輪作’的畝產值綜合效益突破7萬元;另外還有年前搭建大棚支付勞務工資30多萬元,現在采摘村里勞務用工每天六七十人,每人一天150元至200元。”
“水稻收割后種植羊肚菌,種稻種菌兩不誤,冬閑田不再閑。過去閑置的農田長滿雜草,如今搖身變成高產‘聚寶盆’。”王春堂說,今年基地鮮菇畝產量達到400多公斤,按照市場零售價每公斤160元算,畝產值可達6.4萬元。
據介紹,去年4月,遂昌菌臨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文勇到北界鎮實地考察。對水、土壤進行了全面檢測,對歷年的氣候、溫度、濕度等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北界適宜發展菌類產業。去年11月,公司開始投放菌種和營養包。
為推廣羊肚菌,北界鎮專門舉辦了“羊肚菌—水稻輪作增效技術”現場觀摩會。其間,菌臨公司與北界鎮、農戶代表簽訂了羊肚菌全產業鏈合作協議和訂單收購協議,確保種植技術保障和市場銷路。下一步,羊肚菌—水稻輪作模式有望在更多農田較集中連片的鄉鎮推廣種植。(來源:源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