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菇棚主人陸廣凡,在浙江省云和縣崇頭鎮“共富帶頭人”石余鳳的精心指導下,他和妻子種植的香菇產量成功實現了倍增。
來自浙江山區的“共富菇”,如何“扎根”大草原?
2016年,巴林左旗政府投資建立了上京食用菌脫貧產業園,以幫助群眾增收。2年后,應林東鎮相關負責人邀請,石余鳳來到產業園傳授食用菌種植技術。內蒙古冬季氣溫低至零下3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面對特殊環境,石余鳳經過深入調查,創新提出“11月制作菌棒,次年5月出菇”的種植模式,這與云和地區“5月制作菌棒,11月出菇”的傳統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季節性對比,也使內蒙古的香菇在市場上與南方香菇形成差異化競爭。
從菌棒培育到香菇出菇10多個環節,石余鳳親自參與,手把手傳授技術。在她的努力下,產業園的香菇成活率提升至99%。同時,她還組織了5期百人大型培訓和8次小型培訓,培養出兩支各50人的共富技術團隊。
團隊免費向菇農傳授食用菌種植技術,與175戶菇農簽訂食用菌種植銷售協議,投入150多萬元幫助發展生產,在大家的努力下,原本閑置的農田變成了“共富的田野”。
在云和,石余鳳亦是名副其實的“共富帶頭人”。10多年前,她斥資460余萬元,在當地沙溪村創建了新型工業化食用菌菌棒生產示范中心,其運用微電腦控制和流水線作業,成為云和縣當前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菌棒生產基地。
眼下,在云和縣委統戰部“同心共富”工程號召下,像石余鳳這樣的“共富帶頭人”越來越多,他們奔赴山海亦反哺家鄉,努力為共同富裕添磚加瓦。(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