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沿河自治縣持續以招商引資等方式,吸引龍頭企業及大戶對資產進行盤活加固,推動產業多元發展,探索發展新路徑。近日,走進沿河自治縣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基地,工人們在操作機械設備加工制作菌包,為豬肚菇、秀珍菇入棚種植提供充足菌棒。
大棚閑置資產“改頭換面”
沿河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沿河官舟鎮馬腦村,一年前,這片基地卻不是這番光景。2020年4月落地該村的黑木耳示范基地和智能化菌包廠,因多種原因于2022年9月起逐漸淪為“沉睡資產”。
2023年8月,沿河將黑木耳示范基地和智能化菌包廠項目建成資產,正式移交給招商引資企業福建漳州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業進駐后,及時在沿河注冊成立了沿河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漳州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食用菌20余年,技術成熟,經驗豐富,市場渠道廣,是集菌種生產、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食用菌綜合服務企業。沿河引進這家公司盤活閑置的菌包廠。成功將“冷資產”變“熱資源”,為當地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菌菇大棚升格“智能工廠”
深入生產車間,首先映入眼簾是小山丘般的木屑堆。傳送帶將木屑傳送到篩選機,自動篩選過濾掉不合格的木頭原料,篩選出來的木屑直接送到裝包車間。
在裝包車間,機器里“蹦”出來一個個用塑料袋扎緊的菌包,由傳送帶繼續向前運輸,只有3個工人站在傳送帶前檢查。這套全自動化生產系統,一天能產3萬個菌包,而在以前,人工套袋扎口十分麻煩,同樣的產量則需要40余人。
傳送到最后,自動化裝架機將一組菌包一層層擺放到鐵架上,送往滅菌車間殺菌,再送往接種車間,由刺孔機給菌包扎眼,然后將菌種放置到孔里。裝滿后,工作人員開著叉車將鐵架叉走。
打開智能溫室大棚的門,映入眼簾是一排排四五米高的鐵架,大棚內采用集約化多樓層種植方式,向空間要資源,菌包整齊羅列在鐵架上,從門口延伸到棚內最后一寸空間。一共30個大棚,每間都配有噴淋管、燈帶、冷氣管等,恒溫恒濕都是自動化控制。菇房內一架架菌包整齊排列,菌包上一叢叢秀珍菇十分喜人。
沿河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海容介紹,目前主要生產豬肚菇和秀珍菇,日產秀珍菇5000斤左右、單價每斤6到8元;日產豬肚菇2000斤左右,單價每斤18到22元。菌包廠每日產值7萬元左右,年產值2000余萬元。
以智能化、標準化種植方式種植農產品,能確保全年保質保量不間斷供貨,也有效解決傳統農業季節性生產與市場全年不間斷需求之間的矛盾,為滿足市場需求提供保障。
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沿河通過有效推進閑置低效資產確權盤活,讓產業興旺起來,讓村民增收渠道多起來,讓村集體經濟壯大起來。(來源:微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