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出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的改革任務。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了新階段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工作要求和目標任務。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抓好工作落實。
一、深刻認識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大意義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框架,加快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推動農村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明顯進展,為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意義重大。
一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推進新階段農業農村發展,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要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自覺把生產經營活動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在綠色轉型中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二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點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農業強國,既要遵循農業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又要立足我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是農業強國的中國特色。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政策支持體系,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農業空間體系,切實改變農業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
三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要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要加快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進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讓良好生態環境不斷賦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二、扎實推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點任務
新時代新征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指導意見》落地見效,重點要抓好以下幾方面任務落實。
一是抓資源保護,守牢糧食安全底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加強耕地用途管控。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黑土地保護、鹽堿地綜合利用和退化耕地治理。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廣高效節水技術,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大力推進種業振興行動。
二是抓清潔生產,改善農業產地環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施科學施肥用藥增效行動,提升畜禽糞污處置水平,大力推進水產養殖尾水達標治理。科學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強化地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全鏈條監管,加快創制穩定高效低成本修復治理技術,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
三是抓循環利用,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畜禽糞肥還田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林下養殖、豬沼果循環等復合種養模式,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以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為抓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構建生態循環農業體系。
四是抓產業轉型,增強農業發展綠色底色。加快農業生產綠色轉型,大力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加快農產品加工綠色轉型,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品加工利用。加快農產品流通綠色轉型,完善農產品倉儲冷鏈保鮮基礎設施,推廣綠色電商銷售,降低流通成本,減少產后損耗。
五是抓生態修復,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扎實推進村莊綠化美化。落實休禁漁制度,持續鞏固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完善監測預警體系,防控外來入侵物種。挖掘生態涵養、農事體驗、健康養老等農業多種功能,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拓寬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三、切實強化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支撐保障
新階段,落實好《指導意見》,必須要正確處理農業綠色發展和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的關系,要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底線要求,同時也不能以犧牲農民收入為代價,要從綠色高效技術應用、農產品優質優價、農業生態補償等方面想辦法找出路。
一是強化科技支撐。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啟動實施農業綠色發展重點研發計劃,組織開展綠色關鍵技術聯合攻關,研發一批綠色品種、綠色技術、綠色裝備和綠色投入品。聚焦重點區域和瓶頸問題,集成推廣一批先進適用主推技術,因地制宜探索適合不同區域、不同生態類型的農業綠色發展模式。鼓勵更多企業承擔農業綠色發展科研任務,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二是強化政策扶持。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支持政策,加大污染耕地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高效節水、科學施肥施藥等扶持力度。完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制度,探索與綠肥種植、秸稈還田、休耕輪作、綠色防控等生態措施掛鉤。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推動財稅、保險、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配套,打好政策“組合拳”,釋放更大激勵效能。
三是強化主體培育。田間地頭的農業綠色發展工作需要依靠經營主體去實施,經營主體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實施效果。要把農業綠色發展扶持政策落實到經營主體培育、園區基地建設上。要加快培育糞污運轉處理、秸稈收儲運銷、農藥統防統治、農膜鋪設和機械化撿拾等經營主體,健全便捷高效的服務體系。推廣政府購買服務、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綠色生產托管服務等運行模式。
四是強化制度約束。加快制修訂農業綠色發展法律法規,加大破壞資源環境違法行為查處和問責力度。聚焦投入品管控、農產品加工儲運等重點環節,健全覆蓋全產業鏈的農業綠色發展標準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完善監測內容,用監測數據反映環境治理成效。開展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將評價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有效銜接,進一步壓實地方綠色發展責任。(作者: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 嚴東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