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這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方向指導,指明了工作路徑。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按照農業農村部黨組關于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部署安排,抓好貫徹落實,健全工作機制,抓牢重點任務,不斷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活力,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強勁有力的科技支撐。
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踐行新型舉國體制的需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開展有組織、體系化、任務型的科研攻關,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成功經驗。上世紀70年代組織實施的黃淮海科技大會戰,歷經20余年攻關,實現了黃淮海平原由鹽堿地到國家戰略糧倉的巨大轉變;開展的南方紅黃壤丘陵區綜合治理,推動解決中低產田土壤貧瘠、土壤質量退化等問題,促進糧食每畝增產百公斤左右。當前,以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科學研究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顯著提升,面對國際競爭新挑戰和建設農業強國新使命,我國農業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亟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全國優勢科技資源,調動產學研用各環節的積極性,大幅提升農業科技體系化創新能力,才能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
這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需要。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建成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備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并初步形成由農業領域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組成的戰略科技力量,為農業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有力的科研組織基礎,推動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2%。但是,各級各類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也存在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競爭等突出問題。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上處于從研發跟蹤、技術追趕、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的關鍵時期,農業科研范式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化,人員往來、要素流動、科研合作、設施共享等成為必然要求,“單打獨斗”“單兵作戰”難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亟需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才能更好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這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需要。農業科技事關保障國家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事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事關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突出應用導向,加快成果轉化,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仍存在單項技術多、集成配套少,專家試驗田產量高、大田產量低,農業企業創新能力弱、科技領軍企業缺乏,“有沒有成果轉”、“是否轉得順”等突出問題,科研主體之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領域壁壘、門戶之見、小圈子現象。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加速器”,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試驗田”,融合發展需要凝聚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推廣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主體,銜接前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端技術模式集成、后端適用技術推廣,打好農業科技力量協同創新的“組合拳”,才能更好破除農業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實現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推廣應用。
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需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現央地協同,關鍵是引導各級創新主體回歸職責使命,既形成同題共答、聯合攻關的工作合力,也形成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分工格局。中央級涉農科研院校要重點聚焦國家重大需求,主攻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農業重大科技問題,在強優勢、補短板、填空白等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地方涉農科研院校要重點圍繞服務地方農業產業發展需要,主攻區域性、特色性、引領性農業科技問題,增加高質量的科技成果供給。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關鍵是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作用邊界, “兩只手”相互協同、多方發力。政府重點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強化政策引導和監督管理,對公益性、基礎性、周期性強的農業科技項目、平臺、團隊等,研究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做到“應保盡保”,讓一切創新活力充分涌流。市場重點發揮在農業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產業化程度高、商品化屬性強的技術產品,鼓勵和引導企業牽頭,做到“應接盡接”;同時鼓勵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完善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做到“應投盡投”,不斷優化農業科技創新的各項要素配置。
處理好企業和院所、高校的關系。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力量有效協作、提升水平,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要分類實施“企科”合作和“科企”合作等不同科研組織模式,推進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前沿關鍵技術創新、新品種培育、投入品創制、農機裝備研發等不同類型的農業科技活動。要充分發揮好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市場化程度高的場景任務原則上讓企業牽頭組織實施,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要充分發揮科研院校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等優勢,加快建設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策源地,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
推動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的落實舉措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協同。全面加強部門聯動、央地協同、企科聯合,打破行業壁壘和部門界限,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力量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統籌用好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各方優勢力量,聚焦主責主業、明確功能定位、調整科研布局,構建與建設農業強國相適應的現代科研院所體系。培育壯大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一批龍頭型、高速成長型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和潛力型農業科技企業。鼓勵企業牽頭聯合科研院校建立利益共享、機制靈活、持續發展的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聯盟、創新聯合體。引導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員到企業兼任“科技副總”,促進企業、科研院校的技術研發、中試驗證等科技平臺雙向開放。
強化農業重大科技項目協同。統籌用好農業科技重大項目,從國家緊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系統部署應用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重大新品種創制、試驗示范應用。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農業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引導更多社會投入,強化對基礎前沿技術和公益性支撐團隊的長周期滾動支持,創造有利于潛心研究和創新突破的環境氛圍。加快建立圍繞產業實際征集需求、圍繞應用場景創新研究、圍繞用戶反饋評價驗收的重大項目組織實施機制,綜合運用競爭擇優、定向委托、揭榜掛帥、賽馬、部省聯動等組織形式,推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交叉融合,加快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產品。
強化農業科技平臺基地協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重大工程設施建設,提升智能設計育種、作物表型鑒定等條件支撐能力,促進大型科研儀器共用共享。緊盯科技需求,優化調整農業重點實驗室布局,新增一批農業農村部企業重點實驗室。加大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支持力度,新增一批農業農村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推動土壤質量、病蟲害、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長期定位監測,提高農業科學數據匯集、分析、應用水平。
強化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協同。繪制農業領域的“戰略人才地圖”,創建覆蓋面廣、動態調整的高水平人才資源庫。聚焦穩產保供、攻關破卡等重大需求,依托農業重大科技任務、重要創新平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傾斜支持青年人才擔綱農業重大科技項目、創新平臺負責人等。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打通農業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交流通道。
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協同。推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強化公益性服務功能,鼓勵發展各類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創新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小院、專家大院等服務模式,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圍繞主要糧油作物,分區域布局一批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開展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示范帶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繼續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逐項做好品種研發、制種供種、生產種植、技術指導、監督管理、產銷銜接、宣傳引導等工作。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創設同農業科技創新相適應的金融政策,鼓勵建設一批促進成果交易、孵化轉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的孵化器和基地,加強農業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司長周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