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近日,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中發表署名文章《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唐仁健在文章中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縱觀世界強國發展史,一個國家要真正強大,必須有強大農業作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具備了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基本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正當其時、意義重大。
推進耕地保護建設全方面加強
“加快發展農業強國,是農業發展方式的創新,也是農業發展進程的提速,既體現農業發展量的突破和質的躍升,又彰顯打破常規的后發優勢和趕超優勢。”唐仁健在文章中提到,要準確把握建設農業強國的內涵特征和基本要求,明確發展目標,找準突破重點,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唐仁健指出,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將伴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過程。
他認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有六項重點任務,其中第一點即推進耕地保護建設全方面加強。具體而言,包括嚴格保護耕地數量,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耕地用途管控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目前我國居民食物消費升級,生活水平提高,農產品供求結構發生變化,國內產需缺口不斷擴大,進口越來越多,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耕地不足。
“未來中國還要搞現代化建設,還需要占用耕地,這就要處理好發展與安全之間的關系了。”李國祥說,中國有占全球近20%的人口,但只有占全球9%的耕地,這是我們基本的資源稟賦,要保證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需要耕地。
“首先就是要把耕地的數量保護住,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他說,搞經濟建設需要耕地,但是總的耕地數量不能越界,這是一條紅線。
其次,除了保證耕地數量之外,還要采取積極方法來提升耕地質量。李國祥說,途徑之一就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途徑之二是加強對現有的耕地質量比較好的土地的保護,比如一定要加強保護黑土地,不能讓黑土地的質量進一步下降。
另外,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提高建設標準,過去我們主要是側重于工程建設,現在要提高土壤質量,這里還涉及一些結構的調整,比如耕地到底該怎么用等。
事實上,近些年來,我國在保護耕地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2021年我國建成1.0551億畝高標準農田;今年的一號文件也提出2022年將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
李國祥表示,近年來,很多地方小田并大田,從而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經營,也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果之一。“現在國家對于耕地保護的力度更大了,出臺了一系列‘長牙齒’的硬舉措,這非常重要。”
專家:我國的糧食安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點任務”中,唐仁健還提出要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全領域突破。
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科技創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建設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培育一批航母型種業領軍企業,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同時,加強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基因編輯、生物工廠、人工智能等領域實現突圍突破。構建多元互補、高效協同農技推廣體系,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對此,李國祥認為,“談到我國的糧食安全,一個是藏糧于地,一個是藏糧于技,整個科技裝備包括的內容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就是種業,如果沒有種業,其他的也很難取得成效。”
在李國祥看來,目前整個世界包括中國都在進行科技革命,農業科技革命或者生物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它的機遇最大。“我們在有限的資源稟賦條件下,要滿足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根本出路還是在科技,科技能把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所以它的潛力是最大的。”
李國祥認為,在農業科技領域,最容易“卡脖子”的是種業,最取得突破的也是種業,而種業的突破帶來的效益是巨大的。他舉例說,“過去說一畝地產一噸的糧食是不太可能的,但今年有農民朋友跟我講,東北現在玉米的畝產可以達到2500斤,已經超過了一噸。這在絕大程度上有賴于科技。”
農業科技裝備的突破也對農業科技體制的突破提出更高要求。李國祥認為,種業創新的突破要強化以企業為主體。以往以科研單位為主體的創新目前來看可能不太適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種子到底行不行,還是由農民說了算,而企業是面向農民、面向市場的,搞得好就帶來效益,搞得不好就沒有效益。科研單位是有財政支撐的,企業只能靠自己,所以還是要以企業為主體。”李國祥表示,如果把企業培育起來,使我國種業站在世界前沿,那在我國有限的資源稟賦條件下,就能更好地解決新時代面臨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