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鄒城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鄒城農高區)內食用菌種植面積已超2600萬平方米,智慧化種植超八成,其應用的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模擬生態環境智能化控制技術等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溫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光照傳感器、風速控制器……8月下旬,走進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超級工廠,工作人員只需動動手指,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就能實現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排放等環境參數的自動控制,營造出適合蘑菇成長的良好環境。
在鄒城農高區內,類似友泓生物這樣的超級工廠并不少見。這里的食用菌產業率先完成了從手工化農藝到智能化生產的升級。猴頭菇、玉木耳、金耳、羊肚菌、赤松茸、黑皮雞樅等眾多珍稀品種也在這里獲得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不但為當地農民撐起“致富傘”,更為當地的鄉村振興激活了產業引擎。
技術引領促發展
“我們引入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從菌種培育到銷售數據全流程可追溯,配備機械化設備374臺套,裝瓶、接種、栽培等生產環節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友泓生物生產部副廠長葛強說。得益于科技加持,友泓生物超級工廠日裝瓶量達32萬瓶,日產金針菇160噸,年產值達2.8億元。
在友泓生物超級工廠的全自動生產線上,記者發現,金針菇被裝在一個個透明的玻璃瓶里,通過“輕軌”一樣的空中傳送設備運送到恒溫、恒濕、光線適合的車間里進行培育。在這種潔凈環境中生長起來的金針菇,就像工廠流水線上的標準產品一樣,口味和規格均處于最佳狀態。
據專家介紹,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通過傳感器技術、邊緣控制技術和網絡技術,將超級工廠內的每臺設備、每條生產線、每個車間實時連接起來,并將生產過程中的所有設備狀態信息、生產數據,以最快的速度存儲到工業級的實時數據庫中,一旦出現異常,馬上進入自動調節狀態。
正是因為科技含量十足,鄒城農高區年產鮮菇達38萬噸,產值35億元,涵蓋金針菇、杏鮑菇、玉木耳等20個名優品種及延伸產品,其中金針菇產量約占全國工廠化產量的14%。
專家團隊助創新
8月中旬,鄒城的室外溫度達到了35℃以上。走進位于鄒城農高區的山東常生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廠化食用菌車間,21℃的室溫讓人感到舒適。
“猴頭菇菌生長環境不能超過22℃,氣溫過高,菌絲就不會出菇了。”常生源生物廠區生產負責人趙德章介紹,“猴頭菇是珍貴品種,但要實現工廠化種植非常難,必須進行專門研究。”企業想要探索更多珍稀菇類的工廠化發展路徑,就需要專家團隊的助力。
在鄒城農高區的牽線下,常生源生物與青島農業大學郭立忠教授團隊對接,把猴頭菇栽培作為創新突破方向。經過培育,今年7月份,首批工廠化猴頭菇成功上市,此舉填補了魯西南地區工廠化種植猴頭菇的空白。
鄒城農高區組織本地企業帶著問題走出去同高校科研院所對接,把專家教授請進來實地調研指導、把脈會診,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合作,深化完善“企業+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機制。
早在7年前,李玉在鄒城設立了院士工作站,開始食用菌品種選育和產業化推廣工作。李曉博是李玉的學生,她長期駐扎鄒城,在鄒城成立了恒發菌業有限公司和山東科創食用菌技術研究院,開展食用菌技術攻關,不僅使珍稀食用菌白靈菇的生長周期由160天縮短到120天,品質亦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5月,經過鄒城農高區多方協調,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帶領其專家團隊也在此設立了菌草栽培技術試驗示范基地,50余畝的菌草長勢喜人。
據了解,在鄒城農高區的積極助推下,截至目前,鄒城多家企業已先后同吉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山東農科院、青島農業大學、齊魯工業大學、濟南果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搭建了成果轉化平臺基地,建立了人才引進機制。(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