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公布,提出到2027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2035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規劃》明確勾勒了農業強國建設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重大戰略意義。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從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到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總體要求和具體安排,再到此次《規劃》印發,重農強農目標一以貫之,強農路徑愈發清晰。當前,要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為統領“三農”工作的戰略總綱,鉚足干勁、真抓實干,奮力把農業強國建設施工圖變為實景圖。
抓牢“頭等大事”。農業強,首要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強。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變亂交織,越是形勢嚴峻復雜,越要守住“三農”戰略后院,首要就是保障中國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筑牢農業強國物質基礎。2024年全國糧食首次突破1.4萬億斤,實現高位增產。邁上新臺階如何站穩新臺階?要在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繼續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堅持耕地保護量質并重,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夯實豐產豐收的基礎支撐;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深入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水平。另一方面,要健全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義利并舉,增產增收一起抓,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糧食安全說到底是食物安全,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讓中國飯碗底氣更足、成色更亮。
強化雙輪驅動。一個國家的農業強不強,一看農業生產力強不強,二看農村生產關系優不優。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利器所在。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但一些核心種源、高端裝備上,還有一些容易被“卡脖子”的短板和弱項,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要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推進重大農業科技突破,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迫切需要改革增動力、添活力。要通過制度創新不斷優化完善農村經濟體制機制,提升家庭經營集約化水平、推進農村集體經濟活權賦能、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增效、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還須在融合上下功夫,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著力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激活發展活力。
加快綠色轉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農業強國的鮮明底色。農業強國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生產生態一起抓,農業農村統籌兼顧。生產向綠,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集成推廣高效節水、種養循環等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加快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生態向優,農村廁所、村莊清潔、垃圾治理等工作要持續推進,健全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打造農民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惠及農民。農業強國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期的任務。當前要把重點放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上,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從農民群眾最迫切、最強烈的問題入手。村內道路、供水照明、寄遞物流等小型基礎公益性設施項目和農村改廁、垃圾污水治理等人居環境問題農民關切、急需急盼,應儲備納入鄉村建設項目庫,因地制宜、穩步推進。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應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在農產品加工流通優化升級、農業優質化品牌化提升、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做足文章,加力推進鄉村產業提質增效,不斷完善強農富農惠農支持制度,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帶動小農戶現代化轉型與農業競爭力同步提升。
實干之要,貴在落實。我們要只爭朝夕,不負韶華,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奮發有為、久久為功,扎實邁進農業強國。(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中國農村雜志社評論員許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