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蕉嶺縣:科技+金融賦能 小食用菌撐起林下大產業
每年3月份起,南粵大地總是一片忙碌耕種的景象,但是,在粵東北廣東梅州市蕉嶺縣廣福鎮葉田村林間地頭卻是一片豐收的喜悅,村民們紛紛將剛收獲的黑木耳交給收購人員,新增一份不菲的收入。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原來,在多家科研院校多年研究鄉村振興路徑的基礎上,國有資金積極下鄉,構建“公司+科研+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共同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成功填補了當地食用菌產業的空白,帶動越來越多村民駐守鄉村,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來。
原本農閑變農忙 食用菌念致富經
每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份,廣東省溫度偏低,這個時間段也恰好是晚稻谷收完、早稻未種的時候,也是廣東大部分村民歷來的農閑時節。2017年起,隨著食用菌產業在粵東北梅州蕉嶺廣福鎮葉田村落地生根,原本的農閑變成農忙時刻。
進入2022年,黑木耳長到2-3厘米,便是可以采摘的成熟木耳,采摘期一直持續到4-5月份。村民會把黑木耳統一交給合作社對應企業——梅州市南方長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企業并非廣福鎮種植黑木耳開山鼻祖,其實,2006年起,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山西大學的科研團隊,常年在廣福鎮從事鄉村振興的實踐與研究,山西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馬華等認為,鄉村振興產業得先行,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這個時間段地總空著,村民可以利用閑地、閑時、閑力,種植黑木耳,新增加一部分收入。
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廣東省屬國企和蕉嶺縣人民政府的支持,雙方共同出資,于2017年成立企業,在廣福鎮建立食用菌種植基地,發展食用菌的產業鏈,幫助農戶脫貧致富,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
科技下鄉 解決林下經濟發展瓶頸
發展新產業,少不了科研力量去解決林下經濟發展的瓶頸。所在企業就在當地林地中,除了進行產品加工,更重要的是建設粵閩贛蘇區菌種研發中心,專門為村民解決種植難題和發展林下經濟的瓶頸問題。
經過幾年發展,廣福鎮種植黑木耳、茶樹菇、豬肚菇、平菇等食用菌,種植范圍約有200畝,填補當地空白,亦打造成蕉嶺縣的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
數據顯示,2021年,廣福鎮食用菌產業年產值預計達2400萬元,小小食用菌“敲開”鄉村振興“致富門”,群眾走上致富路。村民在自家林地上種植300畝靈芝,約有3萬桶菌棒,采用不除農藥化肥的方式打理,扣除成本,每桶純黑木耳純收入15元左右。
而這僅僅是發展林下經濟的第一步,如今,企業與蕉嶺縣相關部門、廣福鎮合作共建夫妻樹食用菌扶貧產業園,與廣育村經濟聯社共建了蕉嶺縣夫妻樹食用菌產業專業合作社,把技術、生產、加工和銷售串聯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企業成功入選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經過加工的粵東北林下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一二三產融合 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
食用菌產業在蕉嶺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可謂當地林下經濟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除了在廣福鎮,食用菌還在蕉嶺縣竹林下大規模種植。在南礤鎮毛竹產業發展基地,茂密的竹林下是村民忙碌身影,大球蓋菇與黑皮雞樅等適合在蕉嶺縣種植的菇類在竹林間成為村民增收好幫手。
石礤鎮大球蓋菇每年7-9月份種植,當年10月份至次年4月份左右可以收成,每畝產量大約3-4千斤,市場價值2萬元。
在廣東省林業局指導下,蕉嶺縣創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建設產業園,因地制宜推進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食用菌等林下經濟蓬勃發展,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其中,蕉嶺縣有15萬畝竹林,是發展林下經濟是最好切入點。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