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地方的金針菇價格一度出現脈沖式上漲,但很快回落。目前市價仍在成本價以下波動。”一位食用菌廠商負責人表示。
食用菌行業是中國種植業中的第五大產業,但目前行業存在較為明顯的供需失衡現象。行業龍頭雪榕生物已連續四年虧損,實控人擬“賣殼”不干了。近期多方采訪獲悉,以金針菇為代表的食用菌行業,似乎走到行業格局要被重塑的關鍵時刻。
2025年4月7日發布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明確提出,“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壯大食用菌產業,推進合成生物產業化”。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食用菌不僅能提供品質高的菌類蛋白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大豆等產品。隨著食用菌產業地位不斷提升,未來食用菌產業前景可期。
供需失衡龍頭連虧四年
近期,雪榕生物公告了公司控制權變更框架協議。該協議生效后,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將發生變化。這引發了市場對于食用菌行業的關注。
食用菌行業已成為中國農業種植業中繼糧食、蔬菜、果樹、油料之后的第五大產業。目前,工廠化生產的品種主要有金針菇、杏鮑菇、真姬菇、鹿茸菇及雙孢蘑菇等五大品種。
雪榕生物是國內食用菌行業龍頭企業,公司連續四年虧損,并且2024年虧損進一步擴大。其他的食用菌公司情況如何?
眾興菌業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19.77%,主要因為食用菌行業整體競爭加劇,公司金針菇產品供過于求,銷售價格低迷。
華綠生物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4年度業績虧損3800萬元至5600萬元。
萬辰集團相關業務表現較弱,且公司已開始轉型零食業務。
事實上,A股市場此前也出現過不少以食用菌為主業的公司,遇經營困境。食用菌行業上市公司業績承壓,與過度依賴大單品——金針菇業務有關系。
一位研究人士表示,整個行業金針菇平均培育成本在每公斤4元附近波動,但過去一年隨著大量產品供給,金針菇銷售價格大幅下行,參與者基本呈現虧損狀態。據了解,目前全國金針菇日產能在6000噸以上。
“造成目前行業供過于求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對于技術創新和消費者需求的關注,非理性大幅擴張產能,不少企業想通過較低的價格優勢搶占市場。”上述研究人士表示。
行業應避免戰略短視
從發展角度看,食用菌行業必須提質增效,走出符合國情的多樣化成長途徑。
中國菌物學會食用真菌專業委員會主任鮑大鵬表示,中國是擁有豐富食用菌種質資源的大國,市場需求也巨大,應該不斷開發符合區域特點的新興菌種,提升產品的風味和口感。從成長路徑看,未來食用菌行業應側重技術驅動,強化菌種自主研發能力,突破工藝設備協同壁壘,推動工廠化生產向智能化、低碳化升級。
優化品類、分散風險也是應對此輪挑戰的重要方式。
過去幾年,眾興菌業培育的第二大單品——雙孢菇表現亮眼。公司在最新發布的提升估值計劃中表示,將積極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體系構建,除金針菇、雙孢菇及北蟲草外,推進“冬蟲夏草工廠化仿生培育項目”建設,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品多樣化,進一步提高公司抗風險能力。
食用菌是一個很豐富的品類,包括常見的香菇、木耳、平菇、金針菇、真姬菇等100多種品類。在發展中,食用菌企業須堅持兩個原則:堅持多品類,不能過于押注金針菇品種,食用菌有更多元和豐富的產品線;拉長產業鏈,要與整個食品產業鏈結合,與人類的健康相結合。例如當前流行的菇醬、猴頭菇餅干等都是大眾喜愛的產品。
向海外進行技術輸出,也是食用菌行業走出困境的選擇之一。上海豐科生物總經理張文宏表示,去年一些國家出口的金針菇攜帶有危害健康的李斯特菌,這也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出海良機。
張文宏認為,現代農業必須參考先進制造業的理念經營和發展,中國目前有能力向海外市場進行技術輸出。食用菌工廠化制造端,要持續推動產業升級,建立菌種研發、工業化生產、智能調控、供應鏈管控一體化新模式。同時,在科技創新上,應將食用菌工廠化品種的選育主體調整到企業端,充分發揮產學研合作機制、科學家的能量和價值,推動好品種加速應用,并加強企業端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和維權的支持力度。
不可忽視的菌類蛋白
如今,食用菌產業的重要地位正在不斷提升。食用菌不僅能提供品質高的菌類蛋白質,同時也能對大豆等產品提供替代屬性。未來食用菌產業的前景被業界看好。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顏廷武表示,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通過生物科技實現“向微生物要蛋白”,將成為蛋白替代策略中技術最可行、前景最廣闊的路徑選擇。據估算,若將每年四分之一的秸稈和林木生物質資源用于生產食用菌,可獲取蛋白質約3150萬噸,相當于6億畝農田種植大豆所生產的蛋白質。
這一數據被業界認為是食用菌蛋白質產業體量的一個理論愿景。數據顯示,食用菌蛋白質是一種優質的、具有巨大潛力的替代蛋白。其中,干食用菌中蛋白質含量一般在19%至35%之間,而大米含量為7.3%,小麥為13.2%,大豆為39.1%,牛奶為25.2%。
同時,與植物蛋白質相比,菌類蛋白質的優勢是含有9種人體必需氨基酸。比如,谷物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較低,豆類蛋白質中含硫氨基酸較低。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第二任首席科學家譚琦說,食用菌是大食物觀中營養與健康的重要載體。食用菌具有天然、安全、營養的特點,提供優質蛋白、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以科技支撐、健康轉型、價值提升為主的供給側和消費側調整是食用菌健康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是健康中國營養與健康載體的重要支撐。
按照當前年產4000萬噸各種食用菌,以鮮菇1.95%至3.60%的蛋白質含量計算,食用菌一年約生產78萬噸至144萬噸菌物蛋白質。
“菌類蛋白質開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譚琦認為,在產業視角上,可以通過食用菌產品的多元化、優質化、營養化和綠色化,實現食用菌產業的價值提升,尤其是在主產區,加強以市場為導向,以全產業鏈為支撐,以把初級產品變成商品和爆品為目標的新型食用菌產業體系,可以解決產品單一、缺少競爭力的問題。未來,食用菌是可以食用的高效細胞工廠,是為大眾提供更健康、安全和美味的未來食品。(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