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編制的《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組長袁純清,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李春生,全國政協農委副主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陳曉華,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院院長尹成杰,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唐園結,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一級巡視員趙長保,中國銀保監會財產險監管部副主任王敘文,中華聯合保險集團監事長董忠,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等領導、專家和業內人士出席會議并見證《報告》發布。
《報告》主體內容共分為六個部分,分別對農業重大風險及影響,農業風險管理面臨的新形勢,農業風險管理實踐的典型案例,農業風險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健全農業風險管理體系的政策建議,農業風險管理2021年度大事記以及農業風險管理相關政策文件進行了梳理和研究。
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始終是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的重要基礎
《報告》分析認為,應對各類風險挑戰,農業始終是“基本盤”和“壓艙石”。2021年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國際經貿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強。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局部疫情多發散發。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出臺真金白銀的支持政策,采取務實管用的技術措施,億萬農民齊心協力務農抓糧,確保農業生產有力克服了疫情、災情等風險挑戰的不利影響,延續了多年的好形勢,實現了穩中向好,為保民生、防通脹、穩定經濟大盤提供了堅實支撐,更為應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也要認識到,農業是典型的風險產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業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中的地位,強調要夯實農業基礎,以應對農業風險,強調農業發展要應對好風險挑戰。總書記指出,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新形勢下解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重點從農產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業現代化水平上發力。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總書記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全局,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只有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切實加強重大風險預測預警能力,積極有效堵漏洞、強弱項,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
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六大風險挑戰
《報告》分析認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世界百年巨變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等多重挑戰,風險傳導性明顯增強、災害性不斷放大。2021年我國農業風險主要體現在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植物重大病蟲害風險、動物疫病風險、生物安全風險以及相關非傳統風險六個方面。
在傳統風險方面,2021年我國氣候異常凸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廣發并發。農產品價格總體呈現振蕩上漲,農業市場風險加大,對農業生產和農民收益造成了明顯影響。全年病蟲害風險總體偏重發生,但由于防控得力影響依然可控。重大動物疫病風險總體穩定,未出現區域性爆發流行。生物安全風險持續增加,境外生物威脅和內部生物風險交織并存,外來入侵物種傳入擴散途徑更加多樣化、隱蔽化。
在非傳統風險方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多,造成了長時間的持續影響。新冠疫情不斷反復,農業面臨生產安全、流通安全、就業安全等三重風險挑戰;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增大,國際市場通脹高企,農產品國際貿易沖突明顯加劇。
與此同時,農業領域中諸多風險可能會傳遞到其他領域,值得重視。比如,農業面源污染風險仍然突出、農業碳減排壓力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仍然存在、農業供給鏈風險不斷凸顯、政策執行偏差風險時有發生、農村金融風險需要防范化解等等。
準確把握農業風險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的農業風險管理制度框架,也采用了多種應對農業風險的處置手段。但總體來看,我國抵抗和應對農業風險的綜合能力還比較弱,存在農業風險認知不足、風險預警能力不強、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科技支撐能力不足、農業保險作用發揮不充分、各類管理工具合力不夠等諸多問題。
農業風險認知上,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在內,農業風險管理意識還不強。已有的農業風險管理仍以“點”式管理為主,不同政策工具都針對某一個特定的風險類型,忽略了不同類型風險以及產業鏈不同環節風險之間的交互性。農業風險管理政策、技術和手段還是“散裝”的,甚至有些方面還很零碎,整體性不夠。
風險預警能力上,對于事前風險防控的重視程度不足,多以事中風險控制和事后風險管理為主。雖然災害預警監測技術及信息技術等已比較先進,但部分技術系統互不隸屬、各自為戰。災害信息發布不夠公開、及時、有效,缺少有關農產品的生產、需求、庫存、進出口和市場行情以及國外農業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搜集、整理、發布和反饋體系。
保險作用發揮上,農業保險擴面不夠和特色農產品保險覆蓋率低,糧食產品保險地方配套壓力大,農業保險應收保費問題突出,農業保險經營成本高,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尚未建立。
農業基礎建設上,農業基礎設施投資近兩三年增速有所放緩傾向,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投入仍然不夠,投資渠道較為單一,投入和建設標準普遍較低,缺少有效管用的長期管護機制,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鄉村道路、農村電網、供水保障、互聯網普及等與城鎮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
科技支撐能力上,農業風險管理科研能力不足,農業科技推廣資金匱乏、途徑單一,農業保險行業科技化建設尚不完善。
管理工具應用上,農業巨災風險管理工具尚未有效應用,氣象指數保險作用未充分發揮,“保險+期貨”模式相關配套機制不完善,非常規風險事件的控制工具欠缺。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報告》建議,必須加快破解農業風險高發頻發與風險管理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與時俱進構建符合我國國情農情和發展階段的農業風險管理體系。
一是不斷強化農業風險管理理念,將風險管理的目標前置,通過“預防”來“止損”;樹立底線思維和綜合風險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管理思路。
二是健全農業風險監測服務體系,重點完善農業氣候風險早期預測預警、農業信息服務等系統。
三是完善風險管理科技支撐體系,優化農業領域科技布局,加快科研攻關和產業化應用,運用新型信息技術,創新發展保險產品,加大農業保險科技賦能力度。
四是建立風險管理工具聯動機制,強化政策工具組合效率,推動風險管理工具集成發力。
五是提高農業保險的服務質量,按照“擴面、增品、提標”的要求,加快農業保險事業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為創新。
六是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加強生物安全政策制定、風險評估、應急響應、信息共享、能力建設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