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嵩明縣,云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現代化菇房宛如一座“黃金秘境”,一排排整齊排列的菌包上綴滿了金燦燦的金耳。昔日珍稀的野生金耳,如今在科技助力下實現規模化、工廠化栽培,資源優勢成功轉化為蓬勃發展的產業優勢。
早在1983年,云南就開始對金耳等食用菌進行野生資源考察和引種馴化的嘗試,并初步實現段木和代料栽培生產。但產量低、品質不穩定等問題,依舊制約著金耳產業發展。
為攻克這些技術難題,云南農業大學食用菌研究所原所長、菌視界公司董事長李榮春教授牽頭組建團隊,陸續開展金耳野生資源考察、引種馴化及栽培工作。2016年,菌視界公司成立;2017年,菌視界公司啟動金耳工廠化栽培系統研發項目,依托云南橫斷山區特有的金耳種質資源,自主研發創新了種質資源保存和基因分析評價技術、菌種生產和鑒定技術,將金耳的“種質芯片”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金耳工廠化栽培成功,填補了我國工廠化栽培食用菌產業缺乏自有品種、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空白。
2019年,菌視界公司成功將金耳工廠化栽培技術向產業化轉化,在世界首創金耳工廠化智慧栽培技術。菌視界公司成為世界唯一一家實現金耳工廠化栽培生產的廠家,打破了野生金耳“馴化魔咒”,云南由此成為我國最大的金耳種質資源庫。
“從金耳菌種的選育,到整個菇房的搭建,以及空間環境的設計,都是我們自主研發設計的產品。”李榮春介紹,截至目前,菌視界公司已完成金耳、白參、繡球菌工廠化栽培技術研究,形成包含15項專利的金耳工廠化栽培技術體系,完成了智慧菇房設計方案、硬件選型及運行程序設計,實現栽培過程的數據化和網絡化管理。
菌視界公司還建立了云南(昆明)張勁松藥用真菌專家工作站,成為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公司積極開展科研合作,與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華大基因、中國藥科大學等攜手,開發出金耳羹、金耳粉、凍干、固體飲料等系列產品,暢銷國內多個城市,并遠銷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家。
如今,菌視界公司每日鮮金耳產量已達10噸。隨著公司金耳三期栽培工廠投產,日產量將提升至20噸。(來源:昆明日報)